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角色信息引导的多轮事件论元抽取
于媛芳, 张勇, 左皓阳, 张连发, 王婷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9 (1): 83-91.   DOI: 10.13209/j.0479-8023.2022.064
摘要303)   HTML    PDF(pc) (685KB)(177)    收藏
针对通用领域的事件论元抽取研究中角色信息利用不足和论元间缺少交互两个问题, 提出角色信息引导的多轮事件论元抽取模型, 用于增强文本的语义信息和论元之间的交互能力, 提升事件论元抽取的性能。首先, 为了更好地利用角色知识来引导论元的抽取, 该模型根据角色定义构造角色知识, 对角色信息和文本独立编码, 并采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方法获取标签知识增强的文本表示, 进而采用增强嵌入来预测各角色论元的起始和结束位置。同时, 为了在抽取过程中充分利用事件论元之间的交互, 受多轮对话模型的启发, 设计一种多轮事件论元抽取算法。该算法参照“先易后难”的自然逻辑, 每次选择预测概率最大, 也是最容易确定的角色进行抽取。在论元抽取过程中, 为了对论元之间的交互进行建模, 模型引入历史嵌入, 并在每一次预测结束后更新历史嵌入, 帮助下一轮事件论元的抽取。实验结果表明, 角色信息的引导和多轮抽取算法均有效地提升了论元抽取的性能, 使得该模型的表现优于其他基线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洞庭湖表层水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白倩倩, 梁恩航, 王婷, 王佳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 (2): 345-353.   DOI: 10.13209/j.0479-8023.2022.004
摘要758)   HTML    PDF(pc) (2272KB)(219)    收藏
根据洞庭湖城陵矶站1991—2019年月平均水温和气温的同步资料, 基于线性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 系统地研究气温与水温的年内变化、年际变化趋势及周期性特征, 并探讨水温变化对气温、降水和风速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 多年平均水温与气温的年内变化规律相似, 1—8月为升温期, 9—12月为降温期; 近29年, 洞庭湖年平均水温和气温均呈现明显变暖的趋势, 分别以 0.35oC/10a和0.19oC/10a的倾向率上升。小波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的平均水温和气温均存在14年时间尺度的主周期变化。整体而言, 气温与水温的相关性最强, 气候变化可能是水温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长江源区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乔爽, 王婷, 张倩, 刘昕曜, 赵梦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 (2): 297-307.   DOI: 10.13209/j.0479-8023.2022.007
摘要522)   HTML    PDF(pc) (14265KB)(172)    收藏
于2017年6月在长江源区12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水样和沉积物样品, 测定重金属含量, 并结合地累积指数、水质指数和潜在风险指数等, 评价长江源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水体中Mn, Ni, Cu, Zn, Cd, Pb和Cr的浓度范围为ND~4.21, 0.609~3.71, 0.033~5.01, ND~34.86, ND~0.06, ND~0.55和0.235~2.66 μg/L,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为445.93~627.32, 10.11~17.85, 15.61~24.57, 45.40~125.20, 0.19~0.56, 14.85~235.21和27.94~46.18 mg/kg, 与其他流域相比处于较低水平。长江源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由环境背景值主导, 水化学因子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较小;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溶解态金属浓度还受其他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 如NH4-N, NO3-N, 悬浮物(SS)和水温等。水质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长江源区水质极好, 流域西部高海拔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沉积物Zn, Pb和Cd污染, 与该区域附近的铅锌矿床有关。Cd是构成长江源沉积物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能够弥补长江源实测数据缺乏的不足, 为长江源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黄河上游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张倩, 刘湘伟, 税勇, 王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 (2): 333-340.   DOI: 10.13209/j.0479-8023.2020.124
摘要1199)   HTML    PDF(pc) (870KB)(94)    收藏
选取黄河沿至三湖河口14个采样断面, 分析溶解态、悬浮态和沉积态As, Zn, Cu, Cr, Pb和Cd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并评估其生态风险。黄河上游溶解态金属含量为ND(not detected)~5.496 μg/L (I类水), 悬浮态重金属含量为ND~1097.995 μg/g, 沉积态重金属含量为ND~75.524 μg/g。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溶解态重金属空间差异性显著, 悬浮态和沉积态重金属季节差异性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沉积物中Zn, Cu, Cr和Pb主要来源于自然作用, As和Cd存在一定程度的人为污染。水库的建立运行也影响黄河上游重金属分布趋势, 主要与大坝对悬浮物的截留作用、蓄水的稀释作用以及重金属在泥–水表面的分配作用有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估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重金属生态风险整体上偏低, Cd和As贡献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唐河地下水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张敏, 王婷, 杨超, 倪晋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 (2): 283-290.   DOI: 10.13209/j.0479-8023.2021.014
摘要708)   HTML    PDF(pc) (1475KB)(142)    收藏
为评估雄安新区唐河污水库周边地下水有机氯农药(OCPs)污染状况, 对2019年采集的36个地下水样品中OCPs进行分析, 初步确定六氯环己烷(HCHs)和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s)的组成特征和来源, 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1) 唐河地下水OCPs污染程度较轻, OCPs总量为nd~45.60 ng/L, 检出率为77.78%, HCHs贡献最大, 与 2018 年完成的唐河污水库一期生态治理工程有关; 2) 唐河地下水中 HCHs和DDTs主要来自历史残留, HCHs主要来源于农业, DDTs在地下水体中主要产生好氧代谢产物DDE; 3) 唐河地下水OCPs致癌风险与非致癌风险均较低, 婴儿为敏感受体, 总体上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多壁碳纳米管氧化改性及其对酚类吸附性能的研究
海浩, 王可, 马忆波, 张璟, 夏建新, 邢璇, 王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5): 961-967.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61
摘要1058)   HTML    PDF(pc) (7875KB)(256)    收藏
针对目前有机废水(尤其是酚类废水)污染严重的问题, 通过混酸氧化法对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进行氧化改性(MWCNT-O), 并研究其改性前后对苯酚、对甲苯酚、对甲氧基苯酚、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硝基苯酚5种典型酚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 298 K下, 与未改性的MWCNTs相比, MWCNTs-O对5种酚类物质的吸附量均有提升。5种酚类物质在MWCNTs-O表面的吸附量有差别, 顺序为对硝基苯酚>对甲氧基苯酚>对羟基苯甲醛>对甲苯酚>苯酚。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 主要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对MWCNTs-O进行表面官能团测试、透射电镜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 发现氧化改性后材料表面的酸性含氧官能团增多, 缠绕度降低, 整体分散性增强, 石墨化程度有所提升。通过研究分子结构与吸附量之间的关系, 发现吸附量与酚类物质的电子能量(electronic energy, EE)有显著的相关性, MWCNTs-O表面垂直的π电子和酚类物质的π电子形成π-π共轭作用。因此, EE 可以作为酚类物质在MWCNTs-O表面平衡吸附量的预测性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水体中磺胺甲恶唑在BDD电极体系中的电化学氧化机理
蒋欢, 王婷, 郑彤, 任艳粉, 倪晋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3): 482-48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19
摘要1016)   HTML    PDF(pc) (785KB)(220)    收藏
以磺胺甲恶唑(SMX)为研究对象, 采用掺硼金刚石薄膜(BDD)电极电化学氧化法, 研究电流密度和电解质溶液对其降解效果的影响; 用循环伏安扫描和GC-MS测定中间产物, 提出SMX降解的机理。结果表明, BDD电化学氧化SMX的最佳电流密度为20 mA/cm2, 最适电解质溶液为0.05 mol/L Na2SO4, 此外, 可在50分钟内实现100%的SMX去除, 且去除过程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低电流密度下, SMX可发生直接电化学氧化, 通过苯胺基失去电子生成二聚物; 高电流密度下, SMX以间接?OH氧化为主, 可能的降解途径有两条, 分别为?OH攻击导致S-N键断裂和?OH攻击杂环使得苯环开裂, 生成小分子羧酸, 最终矿化成CO2, H2O以及无机离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黄河典型支流入干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研究
谢元, 蒋晓辉, 王婷, 许旭明, 倪晋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 (5): 1067-1076.   DOI: 10.13209/j.0479-8023.2018.014
摘要1024)   HTML    PDF(pc) (1014KB)(357)    收藏

基于2015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黄河流域湟水、汾河、渭河和洛河等入干支流采集的底栖动物样品, 开展支流入干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比较研究。监测结果表明, 春秋两季在各支流入干区采集到的底栖动物种属数量排序为洛河(28种)>湟水(26种)>汾河(23种)>渭河(17种); 支流入干区春秋两季优势功能摄食类群皆为牧食收集者(除洛河在秋季以刮食者为主外)。底栖动物群落的除趋势对应分析表明, 底质对底栖动物群落分布起重要作用, 水草等水生植物的存在利于底栖动物生存。进一步地, 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表明, pH和电导率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关键因子。从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功能摄食类群和群落与生境因子关系等方面研究了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较为系统地揭示了黄河主要支流入干区的底栖动物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系统性研究提供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汉江中下游硅藻群落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清香, 王婷, 许旭明, 倪晋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 (4): 848-856.   DOI: 10.13209/j.0479-8023.2018.005
摘要811)   HTML    PDF(pc) (1406KB)(188)    收藏

为研究汉江中下游水体和沉积物硅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于2014年春、秋两季对汉江中下游5个监测断面的硅藻群落进行监测。基于18S rRNA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鉴定结果, 共得到硅藻3纲28目49科111属160种, 其中沉积物硅藻占98.6%。物种丰度显著多于已有研究的结果, 体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硅藻物种鉴定上的优势。水体和沉积物硅藻群落组成和优势种有显著差异, 水体中硅藻优势种为Pinnularia, CyclotellaNitzschia, 沉积物中硅藻优势种为Pinnularia, NitzschiaNavicula。汉江中下游硅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差异明显, 硅藻多样性存在空间异质性, 且沉积物硅藻比水体硅藻多样性丰富; 在季节影响方面, 表现为秋季硅藻物种多样性比春季丰富。总氮、氨氮、硝态氮和总磷等环境因素对硅藻群落组成影响较大, 因此氮磷控制对避免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钛酸纳米管形成过程中不同水热反应阶段产物表征及其对Cd(Ⅱ)吸附的特性研究
蔡斌, 王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6): 1141-1147.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108
摘要775)   HTML    PDF(pc) (635KB)(817)    收藏

在以 P25 二氧化钛为钛源, 水热反应时间为1, 2, 3, 4天条件下, 合成钛酸纳米管(TNTs)形成过程中的4种产物, 采用XRD, SAXS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手段进行表征。以Cd(Ⅱ)为代表污染物, 研究4种产物对Cd(Ⅱ)的吸附, 并着重分析4种产物的结构对其吸附能力的影响。粉末XRD结果表明, TNTs的4种产物均为单斜晶胞结构。SAXS和N2吸附/脱附表征证实, 水热法制备TNTs经历二氧化钛源结构解体→钛酸纳米管形成→管状结构解体的过程, TNTs-3d具有最为规整的管状形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 Langmuir-Freundlich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吸附等温结果, 且Cd(Ⅱ)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TNTs-3d ≈ TNTs-1d > TNTs-4d > TNTs-2d。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样品的回转半径、孔体积对吸附量影响较小, 而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可能会显著影响吸附容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不同氧化程度的掺硼金刚石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及电荷转移速率研究
于鹏, 邢璇, 王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5): 911-91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034
摘要1224)   HTML    PDF(pc) (1306KB)(1687)    收藏

通过阳极电化学氧化法, 制备不同氧化程度的掺硼金刚石膜(BDD)电极, 并对其进行表征。分别采用循环伏安法和 Mott-Schottky 曲线, 研究不同氧化程度的 BDD 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和电荷转移速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分析表明, 氧化后的 BDD 电极形貌和晶型结构几乎未发生变化, 但 EDX 能谱分析发现BDD 表面氧含量明显增加。循环伏安法和 Mott-Schottky 曲线阳极电流法研究发现, 电荷转移速率随氧化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接触角实验进一步证实, 随着 BDD 电极氧化程度的增加, 接触角减小, 电极表面亲水性逐渐增大, 因此以阳极电流方式表示的电荷转移速率增大。然而, Mott-Schottky 曲线以氧化还原电位差方式表示的电荷转移速率随氧化程度的增大, 先增大, 后减小, 这是由于在不同的氧化时间下, 表面基团的种类及其各成分在总含氧量中所占比例不同, 因此产生的电荷转移速率也不相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基于共享位置数据的最短时间路径算法
朱瀚,李怀瑜,肖汉,陈秀万,王婷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953)      PDF(pc) (15075KB)(110)    收藏
为了满足人们以最短时间到达目的地的出行需求, 同时合理化地分配人流, 更加充分地利用公共资源, 缓解城市高峰期的道路拥堵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共享位置数据(LBPSS)并以最短时间为目标的最优路径算法, 解决路况信息路网覆盖率不足、更新缓慢及其与现实路况不符等问题, 实现结合实时路况信息的路径导航。结合ArcGIS平台和Android平台, 利用数据库的快速查询、索引支持和集合运用方面的优秀性能, 实现基于共享位置数据的最短时间路径算法的应用实例, 并与目前的常用算法进行试验比较, 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 该方法更具实用价值, 在节省出行时间的同时, 更加合理地对高峰期拥堵道路的车辆进行分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