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9-20
    川东北地区三叠-侏罗系陆相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张巍,关平,韩定坤,孟仟祥,谢小琴,简星,刘若冰
    2013, 49(5):  826-838. 
    摘要 ( )   PDF (11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对川东北陆相地层主力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 对油、源进行了精细对比, 查明了非常规油气的成藏特征。分析认为陆相地层须家河组、自流井组和千佛崖组发育大量有效烃源岩甚至优质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较高, 各地区各层系TOC平均值介于0.41%~2.99%之间,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 Ⅲ型, 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Ro介于 1.3%~2.0%之间), 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可成为该区中、下侏罗统 非常规油气的主力烃源岩。经油源对比及成藏特征分析, 发现中、下侏罗统陆相非常规油气来源于陆相烃源岩, 未显示海相油气来源, 说明由于陆相储层异常致密, 导致油气运移困难而源内或近源成藏。其中, 元坝?阆中地区千佛崖组的油气来自于自流井组烃源岩, 自流井组的油气来自于自流井组及须家河组两套烃源岩。宣汉?达县地区的油气来自于须家河组烃源岩。下侏罗统泥页岩具备页岩气形成的条件, 中、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具备致密砂岩油形成的条件。
    基于一阶展开多项式快速趋近的非线性ICP配准理论模型
    左志权,刘正军,张力
    2013, 49(5):  867-872. 
    摘要 ( )   PDF (17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传统离散点云ICP配准算法迭代次数多、收敛慢等特点, 提出以3D点集间共轭点欧氏距离之和最小为理论基础的非线性最小二乘配准数学模型。通过对真实激光雷达扫描点云进行配准对比实验, 表明在初值条件相同情况下, 所提出的非线性ICP配准模型不仅能与传统ICP配准达到同样的配准精度, 而且能在6~7次左右达到快速迭代收敛, 是实现传统ICP配准模型的一种新途径。
    贵州兴义中三叠世胡氏贵州龙形态特征及生殖方式初探
    付宛璐,张璇,季承,江大勇,孙作玉,郝维城
    2013, 49(5):  839-846. 
    摘要 ( )   PDF (155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两件胡氏贵州龙标本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解剖学对比, 确认标本中所有个体均具有颞孔小、眼孔大、肋骨粗肿、尺骨异常宽阔等典型特征, 并对胡氏贵州龙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通过骨块测量数据, 可鉴定出3个成年个体的性别和1个幼体的个体发育阶段。结合古地理和胚胎保存信息, 认为胡氏贵州龙的生殖方式可能是胎生, 但尚不能完全排除卵胎生的可能性。
    ASTER数据在遥感蚀变填图中的应用研究---以内蒙古半拉山钼矿床为例
    孙艺,赖勇,闫聪
    2013, 49(5):  847-858. 
    摘要 ( )   PDF (93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ASTER数据对内蒙古半拉山隐爆角砾岩型钼矿床进行矿床尺度的蚀变填图。 使用VNIR和SWIR谱段的单波段RBD分析、简单波段组合分析提取岩性分带信息, 使用PCA主成分分析, 提取黏土化、青磐岩化、碳酸盐化和褐铁矿化的蚀变信息, 使用TIR谱段提取硅化、钾化和碳酸盐化的蚀变信息, 获得半拉山矿床自西向东分布青磐岩化带、碳酸盐化带和黏土化带的蚀变带分布图。结合实地勘测结果, 证实ASTER数据对斑岩型矿床及相关的隐爆角砾岩型矿床蚀变带的识别具有较好效果。在矿床尺度上可以应用VNIR数据和SWIR数据有效区分黏土化、青磐岩化和碳酸盐化, 在矿田尺度上可以应用TIR数据区分硅化和钾化, 但对于只在VNIR谱段具有光谱特征的铁氧化物, 蚀变解译效果较差。
    碳酸盐矿物随埋深增加的溶蚀响应机制及其储层意义
    杨云坤,刘波,秦善,罗平,高计县,赫云兰,张学丰
    2013, 49(5):  859-866. 
    摘要 ( )   PDF (6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化学热力学为基础,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不同埋深情况下碳酸盐矿物方解石(CaCO3)和白云 石(CaMg(CO3)2)在含CO2流体及含H2S流体中的溶蚀响应机制。模拟结果表明, 在流体系统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 随着埋深的增加, 相同条件下方解石的溶蚀量始终大于白云石。同时, 除温度、压力、酸性气体分压、流体成分之外, 封闭在溶蚀体系中的气体总量是影响碳酸盐矿物溶蚀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封闭气体总量相对较高时, 随着深度的增加, 这两种矿物的溶蚀量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 此时白云石中溶蚀孔隙比方解石更为发育; 当气体总量较低时, 两种矿物的溶蚀量曲线单调性减少。
    高盐废水处理的耐盐菌株及其高效除磷特性研究
    邓若男,陈倩,倪晋仁
    2013, 49(5):  880-884. 
    摘要 ( )   PDF (7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筛选出一株能够高效除磷的耐盐菌株HG-1。通过个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和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 初步鉴定为盐弧菌属(Salinivibrio sp.)。对菌株HG-1的耐盐性能及其在不同盐度下对磷酸盐的去除效果进行考察, 结果表明菌株对盐度的耐受范围为1%~13%, 最适盐度为3%。进一步的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表 明, 4个环境因素对菌株HG-1磷酸盐去除率影响的强弱为: pH>碳氮比>温度>接种量, 最优的除磷条件为pH 6.5~7.0, 温度30℃, 接种量10%, 碳氮比9, 在该条件下菌株在24小时内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可达100%。 将该菌株应用于高盐废水的处理, 可实现磷酸盐的有效去除, 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为高盐条件下生物除磷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单轴压缩剪应变局部化带分布的数值模拟及其对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验证
    申发龙,张进江
    2013, 49(5):  873-879. 
    摘要 ( )   PDF (8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应变软化理论, 模拟岩石加载应力时出现局部化韧性剪切带到发育褶劈理的过程, 从而验证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有效性。根据相关试验规程和标准规定的试样形状、尺寸和应力加载速率, 采用FLAC3D软件, 对岩石试样在单轴轴对称压缩条件下局部化剪切带的形成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应变软化后得到的共轭剪切应变集中带共轭夹角为107.7°, 论证了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109°规律, 同时也合理解释了横切面的剪切应变等值线的随机性表现。
    中国发电行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成本分析
    廖夏伟,谭清良,张雯,马晓明,计军平
    2013, 49(5):  885-891. 
    摘要 ( )   PDF (4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相关规划目标, 分析2020年中国发电行业8类减排发电技术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减排成本和单位减排成本。结果表明: 1) 发电行业共能产生2099.0~2070.3 MtCO2e的减排量, 其中水电和核电 的减排潜力最大, 两者占总潜力的62.90%~63.34%; 2) 发电行业总减排成本为3307.6亿元, 其中水电的发电成本最低, 为-783.0亿元, 生物质发电的成本最高, 为1687.5亿元; 3) 发电行业的平均单位减排成本为157.6~159.8元/tCO2e, 其中水电和核电的单位减排成本最低, 分别为-104.3~-104.8元/tCO2e和13.2~13.3元/tCO2e, 天然气发电的最高, 为958.8~1598.0元/tCO2e。总体而言, 水电和核电的单位减排成本较低且减排潜力大, 未来应重点发展这两种发电技术。
    杭州湾水环境中氨氧化微生物对外源氨氮的响应
    孙仁华,温东辉
    2013, 49(5):  908-914. 
    摘要 ( )   PDF (36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集杭州湾邻近工业园区纳污水域靠近排污点(A点)及远离排污点(B点)的沉积物和水样, 进行实验室模拟培养实验。在外源氨氮的刺激下, 培养体系中微生物氨氧化作用加强, 35天后水中投加的NH4+-N全部被去除, 而NO3--N出现积累。源于A, B点的样品在培养实验后, 基于细菌氨单加氧酶基因(Bact-amoA)的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由1条分别增加至7条和5条, 表明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多样性增加; 而基于古菌氨单加氧酶基因(Arch-amoA)的DGGE条带数没有明显变化, 表明氨氧化古菌的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变化。
    面向行为尺度的城市绿地格局公平性评价及其优化策略---以深圳市为例
    周详,张晓刚,何龙斌,曾辉
    2013, 49(5):  892-898. 
    摘要 ( )   PDF (22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提出城市绿地格局公平性概念, 探讨面向行为尺度的城市绿地格局公平性评价方法。以深圳市为例, 利用ArcGIS中邻域分析方法, 对4种情景的绿地格局公平性进行评价, 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1) 深圳市绿地公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 2) 绿地格局的绝对公平性(E)与相对公平性(E*)差异明显, 居住用地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城市绿地格局的公平性; 3) 不同行为尺度下的公平性差异明显, 出行距离会对城市绿地格局公平性产生影响; 4) 公平性评价结果可以用于指导绿地格局优化设计, 进而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深圳市不同建成区密度和植被类型下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细根生物量
    孟令涵,曾辉,熊燕梅,郭大立
    2013, 49(5):  899-907. 
    摘要 ( )   PDF (10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深圳市按建成区密度(体现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递增梯度选取3个公园为采样地点, 每个采样地点选取草坪、乔木林和荔枝林3种植被类型采集土壤样品, 同时以远郊的梧桐山人工林为对照, 研究不同深度土壤碳、氮、磷含量和细根生物量。结果表明城区各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和pH值都显著高于远郊人工林, 并高出适合植物生长的范围。城区各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含量及细根生物量都低于远郊人工林。城区土壤磷含量高于远郊人工林, 呈现明显的富磷化特征, 特别是荔枝林土壤的富磷化现象最严重。土壤碳、氮浓度与细根生物量三者之间显著正相关, 表明城市植物的生长受到土壤氮含量的限制。与此同时, 城市植物的细根周转和输入能够有效维持土壤有机质含量。研究表明, 城市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和细根生物量受现有植被类型和建成区密度(人为干扰)的共同影响。在城市绿地建设中, 种植草坪可以较快地积累土壤表层碳和氮, 而荔枝林更有利于土壤深层碳和氮的积累, 同时, 对于城区乔木林应该减少枯枝落叶的清理以利于土壤碳、氮的积累。
    驾如其人: 为什么我们会不友善驾驶?
    王秋鸿,常诗晴,谢晓非
    2013, 49(5):  921-927. 
    摘要 ( )   PDF (3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个体做出不友善驾驶行为时, 常归因于环境或者他人, 很少意识到自身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 通过问卷测量和行为决策实验, 从两个方面为人格在不友善驾驶行为中的根本作用提供了证据。两个实验的结果分别表明: 在控制了情境因素的影响后, 人格对行为的预测力依然显著; 当情境特征相似时, 个体行为出现跨情境的一致性。实验结论为“驾如其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种复合菌剂对3种氮杂环芳烃化合物的降解机理
    张寅,郑中原,赵翠,张永明,刘锐,温东辉
    2013, 49(5):  915-920. 
    摘要 ( )   PDF (4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由焦化活性污泥中提取的1株吡啶降解菌BC026、 1株喹啉降解菌BW004及2株咔唑降解菌BC039和BC046, 按一定比例配制成复合菌剂M19, 应用于吡啶、喹啉和咔唑的同步降解, 探讨3种氮杂环芳烃化合物的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M19的同步降解效率比单菌株降解效率高, 其中喹啉降解中间产物与单菌降解结果相同; 4株菌在复合条件下生长良好, 且喹啉降解基因和咔唑降解基因得到保持。M19对3种污染 物的同步降解过程是各株降解菌作用的加合, 但由于消除了各污染物对非其降解菌的抑制作用, 菌株之间表现为一种互利关系。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毛熙彦,蒙吉军
    2013, 49(5):  928-936. 
    摘要 ( )   PDF (3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梳理现阶段相关研究成果, 分析土地利用对水资源影响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层面的发展, 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来源进行分析。在内容方面, 现有研究关注的用地类型更为全面, 尺度更加多样, 更加关注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的影响, 强调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别与联系。在技术方面, 情景分析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十分广泛, 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也逐步为更多的研究所采用。随着研究向复杂化和模型化发展, 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不确定性的量化对于研究的深入发展十分必要。除此之外, 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目标之间的潜在冲突以及在情景构建中考虑水资源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制约, 也应当在未来研究中有所体现。
    几乎单DD-群
    刘燕俊,宋学玲,熊欢
    2013, 49(5):  741-753. 
    摘要 ( )   PDF (4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几乎单的DD-群, 证明了几乎单群G不是一个DD-群, 如果G不是下列群中的一个: 1) 散在单群M22, J2, Co1, Fi'24, McL, Th, B, 以及M12或者J2的自同构群; 2) 交错群A5, A6, A7, A9, A10, A16, S5, Aut(A6), S8, S10, 或者An(62≤n≤205); 3) L3(2), Aut(L3(3)), 或者L2(q), 其中q=4, 5, 7, 9, 11。
    面向H.264 SVC空域-时域可伸缩编码的码率分配算法
    庞燕,刘家瑛,高良才,郭宗明
    2013, 49(5):  754-764. 
    摘要 ( )   PDF (7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一种面向H.264 SVC空域?时域可伸缩编码的码率分配算法。通过对SVC编码过程的分析, 设计了一个两阶段基于模型的码率分配算法框架。在每一阶段中沿空域或时域可伸缩性方向上, 码率分配问题都被描述为一个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在充分挖掘层次间相关性的基础上, 提出空域、时域视频层的失真和码率模型。利用所得到的率失真模型, 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 求取该分配问题的最优数值解。实验结果表明, 新的率失真模型所提供的高效码率分配算法, 大幅度提高了现有参考代码JSVM的性能, 其编码效率平均增益达1.22 dB。
    水下声学调制解调器动态可重构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
    武玲娟,崔小欣,于敦山
    2013, 49(5):  765-772. 
    摘要 ( )   PDF (5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一种动态可重构的水下声学调制解调器数字系统, 此系统将调制、解调模块定义为可重构模块, 根据水下声学信道的检测结果, 动态调整其调制解调方式和数据率, 以提供低误码率、低能耗的通信。在Xilinx XUPV5 FPGA开发板上完成数字系统的实现与软硬件协同验证, 结果表明功能正确, 数字系统可以动态配置为2FSK和2PSK模式。与传统FPGA实现方法相比, 动态可重构的设计方法提高了算法设计的灵活性, 节约了数字系统硬件实现的资源。
    国内云计算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群知识结构及演化路径分析
    王建冬,刘洋,王继民
    2013, 49(5):  773-782. 
    摘要 ( )   PDF (6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海量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 对云计算的出现背景和发展历史进行计量分析。首先确定一批云计算研究领域核心作者, 基于这一作者群近十余年来发表文献的题录数据, 构建云计算核心作者群的研究共词网络。引入社群结构抽样算法和G-N聚类算法, 对领域研究总体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引入概念团队隶属度算法, 对重点学科团队研究特色进行比较分析。从时间维度分析云计算核心作者群进入该领域前后研究兴趣点的迁移轨迹, 并对国内云计算领域演化发展的基本阶段进行划分。
    海南岛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张振州,蔡旭晖,宋宇,康凌,黄昕,李沁怡
    2013, 49(5):  783-790. 
    摘要 ( )   PDF (10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WRF模式模拟分析海南岛及其邻近海区的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海南岛春夏季北部开阔地区平均边界层较高, 约500~600 m; 秋冬季海岛的西北?东?东南沿岸的半环绕地带平均边界层较高, 约500~700 m; 岛内中南部山区平均边界层高度较低且季节变化不大, 数值约200~500 m。各季盛行风向及海风发展因素与平均边界层的空间分布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海岛周边海区秋冬季平均边界层高度约500~800 m, 春夏季约100~500 m, 呈秋冬季高、春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岛内边界层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春夏季, 可达1800 m以上; 沿岸地区边界层高度最大值出现在秋冬季, 约1300~1500 m。海南岛岛内区域具有典型的陆面大气边界层日变化规律; 沿海地带受盛行风向的影响, 向岸流和离岸流时边界层日变化分别表现为海洋性和陆地性的特点。
    副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赤道海洋的影响
    王璐,杨海军
    2013, 49(5):  791-798. 
    摘要 ( )   PDF (11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完全耦合的气候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 定量研究副热带太平洋不同经度带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对赤道太平洋的影响。研究发现, 赤道表层和温跃层海温对副热带太平洋(20°?30°N)西部、中部和东部SSTA的热力响应是相当的。 研究中强调大气?海洋耦合在副热带SSTA影响赤道温跃层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并提出一种间接的、较“海洋通道”机制更为快速的机制: 副热带SSTA引发局地大气的气旋性响应, 继而引起局地海洋内区的上升流和其面向赤道一侧海洋内区的下沉流, 该下沉流造成的局部温跃层暖异常向着赤道传播, 导致赤道温跃层增暖。
    2007年2月28日新疆强风天气成因分析
    黄海波,陈春艳,陶祖钰
    2013, 49(5):  799-805. 
    摘要 ( )   PDF (14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 铁路沿线测风站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对2007年2月28日造成新疆列车颠覆及重大人员伤亡的强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天山山脉的阻挡, 入侵新疆的冷空气在准噶尔盆地内大量堆积, 从而使峡谷两端的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之间产生了很强的气压梯度, 为此次强风天气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这是一次强下坡风暴, 其起因与地形的狭管效应无关, 也不是高空动量下传的结果。造成这次强风天气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1) 被迫抬升的空气质点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垂直振荡, 形成重力波。 垂直传播的重力波在遇到临界层和逆温层后, 经过多次反射, 返回地面时形成强风; 2) 强的气压梯度迫使气流加速穿越峡谷, 加速后的气流沿陡峭的地势下降时使风速进一步加大。
    导致西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主要因素研究
    宋阳阳,王志福,刘征宇
    2013, 49(5):  806-812. 
    摘要 ( )   PDF (1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不同区域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做超前/滞后相关性分析, 研究导致西太平洋SST异常的主要因素。基于东、西太平洋相互作用理论和印度洋电容器效应理论, 将热带西太平洋SST异常的变化分别与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SST异常做超前/滞后相关性分析, 得到每个格点与强迫场之间相关性最显著的月份, 从时间的角度研究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与东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关系。按照上述两种理论, 由于海洋的比热大, 热响应时间较长, 西太平洋SST变化应滞后于东太平洋或印度洋2~3个月。分析结果显示, 在El Nino和La Nina事件下, 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均超前于东太平洋1~2个月时相关性最显著; 同时, 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超前于印度洋3~4个月时相关性最显著。 这表明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都不是导致西太平洋SST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 西太平洋SST异常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多层系断块油藏二次开发地下认识体系重构---以沾化凹陷河滩油田为例
    李?,师永民,唐亮田,杨成
    2013, 49(5):  813-818. 
    摘要 ( )   PDF (14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沾化凹陷河滩油田含油层系多、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及地面系统老化严重的问题, 遵循老油田二次开发理念, 以重构地下新的认识体系为目标, 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取芯资料和测井资料, 开展断块油藏精细构造研究和精细储层研究。在此基础上, 综合应用监测资料、历史注采状况、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 准确评价和量化剩余油潜力。采取边认识边调整的思路, 油田开发效果取得初步改善, 明确了二次开发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 并编制了二次开发实施方案, 为全面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基础。
    东营凹陷滩坝砂体油藏地质特征及压裂优化选层
    杨成,师永民
    2013, 49(5):  819-825. 
    摘要 ( )   PDF (46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东营凹陷滩坝砂岩油藏由于横向上变化快、单层薄、区域上单砂体连通性差、油气充满程度存在差异等因素导致各井储层改造效果差异较大的问题, 分别从储层含油性、物理性能、厚度、储层流体充满程度4个方面, 并结合压裂改造工艺现状, 分析了压裂效果的影响因素, 认为储层流体充满程度是决定压裂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并建立了地区优化选层的经验图版, 对今后类似的滩坝砂岩储层压裂优化选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