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研究伊犁河谷核心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成因和来源, 于2021年12月27 日—2022年1月12日在伊犁河谷核心区布设6个采样点, 采集环境空气颗粒物, 对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等58种组分进行分析, 并使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 采样期间PM2.5的浓度均值为83±35 μg/m3, 其中伊宁市3个站点污染较重, 其次是霍城县。PM2.5中以 SO42−的质量浓度为最高(14.1 μg/m3), 其次为NO3− (10.5 μg/m3)和NH4+ (8.2 μg/m3), Cl−浓度也相对较高(1.6 μg/m3), 反映冬季燃煤源的重要贡献。伊宁市生态环境局站点SO42− (16.5 μg/m3)、NO3− (11.8 μg/m3)和NH4+ (9.5 μg/m3)的浓度高于其他站点。污染天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明显高于清洁天, 表明污染天二次转化作用明显增强。来源解析结果表明, 二次颗粒物的分担率最高(40%), 其次是生物质燃烧源(24%), 再次为扬尘源(14%)和燃煤源(11%), 工业源(6%)和机动车尾气源(4%)的分担率相对较低。与清洁天相比, 污染天二次颗粒物的贡献明显增加(增加 27%), 主要与污染天气态前体物浓度累积以及高湿条件有利于二次颗粒物生成有关。伊犁河谷核心区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分担率稍高于国内其他城市, 且生物质燃烧源的分担率较高, 需要加强当地电力行业、民用散煤以及生物质燃烧源的管控。
李帅, 洪雯, 郭丽瑶, 白雯宇, 耿春梅, 赵雪艳, 杨文. 伊犁河谷核心区冬季PM2.5污染成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61(2): 206-216.
LI Shuai, HONG Wen, GUO Liyao, BAI Wenyu, GENG Chunmei, ZHAO Xueyan, YANG Wen. Causes of PM2.5 Pollution in the Core Area of Ili River Valley in Winter[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25, 61(2): 20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