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炳元, 潘保田, 程维明, 等 中国地貌区划新论.地理学报, 2013, 68(3):291-306
|
[2] |
肖飞, 张百平, 凌峰, 等 基于DEM的地貌实体单元提取方法.地理研究, 2008, 27(2):459-466
|
[3] |
沈玉昌, 苏时雨, 尹泽生 中国地貌分类、区划与制图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科学, 1982, 2(2):97-105
|
[4] |
郭子良, 崔国发 中国地貌区划系统: 以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为目标.生态学报, 2013, 33(19):6264-6276
|
[5] |
闾国年, 钱亚东 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特征地貌技术研究.地理学报, 1998, 53(6):562-570
|
[6] |
常直杨, 孙伟红, 王建, 等 数字高程模型在构造地貌形态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5, 38(4):129-136
|
[7] |
Michael A.Geomorphology and global tectonics.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Press, 2000
|
[8] |
Balázs Székely.On the surface of the Eastern Alps — a DEM study. Tǜbingen: University Tǜbingen Press, 2001
|
[9] |
程维明, 周成虎, 柴慧霞, 等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 11(6):725-736
|
[10] |
刘少峰, 王陶, 张会平, 等 数字高程模型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地学前缘, 2005, 12(1):303- 309
|
[11] |
葛肖虹, 刘俊来, 任收麦, 等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构造‒地貌形成、气候环境变迁与古人类迁徙的影响.中国地质, 2014, 41(3):698-714
|
[12] |
潘裕生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地学前缘, 1999, 6(3):153-163
|
[13] |
李炳元, 潘保田 可可西里东部地区的夷平面与火山年代.第四纪研究, 2002, 22(5):397-405
|
[14] |
徐锡伟, 陈文彬, 于贵华, 等. 2001 年 11 月 14 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 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地震地质, 2002, 24(1): 1‒13
|
[15] |
邓万明, 松本征夫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特征与时代.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6, 15 (4):289-298
|
[16] |
李树德, 李世杰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多年冻土与冰缘地貌.冰川冻土, 1993, 15(1):77-82
|
[17] |
胡东生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概况.盐湖研究, 1994, 2(3):60-67
|
[18] |
李炳元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初报.山地学报, 1990, 8(3):93-98
|
[19] |
刘志飞, 王成善 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重建.地质学报, 2001, 75(2):250-258
|
[20] |
徐贵忠, 常承法. 大陆岩石圈构造与资源.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2: 19‒32
|
[21] |
陈守建, 李荣社, 计文化, 等 巴颜喀拉构造带二叠‒三叠纪岩相特征及构造演化.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 36(3):393-408
|
[22] |
张以茀 青藏高原北部地质构造演化初论.青海地质, 1993, 2(2):1-7
|
[23] |
叶建青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活动构造与地震.高原地震, 1994, 6(2):11-23
|
[24] |
邓起东, 程绍平, 马冀, 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地球物理学报, 2014, 57 (7): 2025‒2042
|
[25] |
都昌庭 青海昆仑山口西 8.1 级地震前的尾波持续时间和地震频次.山西地震, 2003, 113(2):29-31
|
[26] |
Rabus B, Eineder M, Roth A, et al. The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a new class of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acquired by spaceborne radar.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 Remote Sensing, 2003, 57:241-262
|
[27] |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documentation: SRTM Topo [EB/OL]. (2015‒12‒08) [2016‒03‒18].
|
[28] |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 1:100 万地貌制图规范(征求意见稿).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
[29] |
朱红春, 陈楠, 刘海英, 等 自 1:10000 比例尺DEM 提取地形起伏度: 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测绘科学, 2005, 30(4):86-88
|
[30] |
刘静, 丁林, 曾令森, 等 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的地貌量化分析: 兼对高原“夷平面”的讨论.地学前缘, 2006, 13(5):285-299
|
[31] |
潘保田, 高红山, 李炳元, 等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第四纪研究, 2004, 24(1):50-57
|
[32] |
曹伟超, 陶和平, 孔博, 等 青藏高原地貌形态总体特征的 GIS 识别分析.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 (4):163-167
|
[33] |
边千韬, 常承法 青海可可西里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质科学, 1997, 32(1):37-46
|
[34] |
龙恩, 程维明, 周成虎, 等 基于 Srtm-DEM 与遥感的长白山基本地貌类型提取方法.山地学报, 2007, 25(5):557-565
|
[35] |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 等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初探.地学前缘, 2009, 16(6):186- 194
|
[36] |
潘保田, 高红山, 李吉均 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 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地理科学, 2002, 22(5):520-526
|
[37] |
李亚林, 王成善, 伊海生, 等 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地质学报, 2006, 80(8):1118-1130
|
[38] |
莫宣学, 罗照华, 邓晋福, 等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高校地质学报, 2007, 13(3):403- 414
|
[39] |
李永春, 陈大涌 高海拔地形区冰缘环境土壤特征的研究: 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为例.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3(2):47-50
|
[40] |
江东辉, 刘嘉麒, 丁林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岩石学报, 2008, 24(2):279-290
|
[41] |
李世杰, 李树德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演化.冰川冻土, 1992, 14(4):316-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