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悔, 陈旭, 景永俊, 王叔洋. MFA-SGWNN: 基于多特征聚合谱图小波神经网络的僵尸网络检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60(3): 403-412. |
[2] |
白倩倩, 梁恩航, 王婷, 王佳文. 洞庭湖表层水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2): 345-353. |
[3] |
张新悦, 冯禹昊, 曾辉, 唐志尧. 1982—2014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1): 153-161. |
[4] |
包乾宗, 许杰, 许明瑞. 高铁地震信号时频特征对比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5): 805-812. |
[5] |
蔡振宇, 盖增喜. 人工智能在拾取地震P波初至中的应用——以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3): 451-460. |
[6] |
朱逸馨, 张云鹏. 一种针对气枪记录的三阶段初至震相拾取方案[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1): 120-132. |
[7] |
郑亦佳, 缪育聪, 刘树华, 何萍, 王姝. 近51年云南滇中地区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的统计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1): 8-18. |
[8] |
刘笑彤,蔡运龙. 基于小波分析的径流特性和影响因素多尺度分析---以通天河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3): 549-556. |
[9] |
任艳林. 1965?2011年河北塞罕坝地区降水量变化规律的小波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8(6): 918-924. |
[10] |
张雯雯,刘黎平,阮征,葛润生. 风廓线雷达去地杂波方法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1): 79-84. |
[11] |
赵海龙,穆志纯,丁文魁,张霞. 基于Haar小波变换和分块DCT的人耳识别[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2): 243-247. |
[12] |
颜磊,许学工,章小平. 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旅游流时间特征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1): 171-177. |
[13] |
陈延娜,刘宇,申亚男. 四带对称双正交小波的构造[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6): 835-838. |
[14] |
李锌,张飞舟. 基于方向小波变换的分层多描述图像编码[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5): 793-798. |
[15] |
李宏举,陈慧军. 利用小波变换求解载波条纹的相位调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43(3): 317-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