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
21日上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50周年暨首届学报贡献奖颁奖典礼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校长助理、科研部部长李晓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第五届编委会主任赵光达院士、“学报”主编陈进元,在“学报”发展史上有着突出贡献的赵柏林院士、徐光宪院士等参加了大会。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华婉君、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杂志社副社长汪新红、中国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会颜帅理事长作为嘉宾出席。大会由北大科研部副部长刘波主持。已故北大校长、著名学者周培源院士的女儿周如苹女士等嘉宾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1954年,校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出版<北京大学学报>的决定》,在该决定中明确指出创办“学报”的目的,旨在“传播科学研究的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论辩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
1955年12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卷第1期正式出版,周培源为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刑其毅、赵以炳。第一届编委中便有7位是1955年中国科学院聘任的第一批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出版至今,周光召、徐光宪、廖山涛等大批院士都担任过学报的编委或在学报上发表过文章。
“学报”多年来被国际科技界公认的6大权威科技期刊检索数据库中的4种:CA(美国《化学文摘》)、SA(英国《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本)收录;还被国际著名的专业性检索期刊MR(美国《数学评论》)、Zbl Math(德国《数学文摘》)、GeoRef(美国《地质参考》)等收录。从1996年起,被收入Ei的扩展版,成为国内少数被Ei收录的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之一;2005年起,“学报”文章被Ei全部收录。据不完全统计,“学报”目前被26种国内权威文摘期刊或者数据库收录。
自1992年来,“学报”一直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1995年以来,“学报”共获得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励8次,其中国家级3次。截止到2005年11月,北大校内及其他一些单位的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在“学报”上发表文章的共计63人,共发表论文440篇。
半个世纪以来,“学报”取得了累累的硕果,与会的学者和嘉宾对此都给予了热烈的祝贺。对学报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学者代表还在大会上作了重要发言。
来自物理学院的赵柏林院士是学报历史上发表论文持续时间最长的作者之一,他在1955年“学报”创刊号上就有论文发表,直到2003年“纪念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创办90周年”学报增刊上还有他署名的文章,在“学报”上发表论文持续时间长达48年。在庆祝大会上,赵院士还将自己写的一首藏头诗赠送给学报。贺诗的内容如下:学术百花开满园,报晓雄鸡勇向前。五十寒暑路漫漫,拾级登峰创新篇。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徐光宪院士曾担任过“学报”第二届编委会主任,他是“学报”历史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一共发表了69篇。他十分支持把“学报”办成“检验北大学科研成果的窗口,承担推动北大科研发展的重任”的学术期刊,他还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出了重要的建议。他建议学报每年组织学校科研小组或课题组的带头人等,将两三年来的科研成果、所有发表的论文作一个高水平的综述,使校外的科研人员通过学报能完整地了解北大的科研动向和成果。这样一来,学报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地位也会有所提升,“学报”上的论文就更有可能被SCI、Ei等收录,如此一来就会有更多高质量的论文在“学报”上发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学报”现任第五届编委会主任赵光达院士在大会上通报了新一届编委会的规划与任务,他指出,学报当前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便是维持和发展更多更优秀的稿源,争取北大学者、科研人员和师生对“学报”的参与和关爱。他还透露,今后办刊的一个内容方面的重要调整,便是结合北大师生的研究成果,多刊登一些专论及综述性质的文章,以对北大的科研成果进行动态性和阶段性的追踪。
大会上,北大校长助理、科研部部长李晓明宣读了“首届《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贡献奖”名单,周培源、廖山涛、姜伯驹、徐光宪、唐有祺等65位学者获得了这一殊荣。
发布日期:200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