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治岐, 李培军. 利用光谱–空间聚类的多光谱图像岩性分类[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61(3): 525-534. |
[2] |
邹晓博, Soumya Mohanty, 谢群英, 陈弦, 罗洪刚, 刘玉孝, 韩文标, 矫佳庚, 张学昊, 赵少东, 郭意扬, 王瀚之, 金书竹. 极端质量比旋近数据分析方法综述[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61(1): 181-194. |
[3] |
杨周胜, 杨晶琼, 张会苑, 秦敏, 许亚吉. 云南地区介质衰减、场地响应及震源参数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60(4): 615-625. |
[4] |
何向阁, 石永祥, 苏青青, 张敏, 卢海龙. 高铁地震波场的高精度密集观测及应用前景: 基于通讯光缆的观测和处理结果[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60(3): 521-527. |
[5] |
许月怡, 张勇. 从震源破裂过程角度分析中国大陆强震面波震级高于矩震级的原因[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9(3): 407-414. |
[6] |
殷常阳, 温景充, 石永祥, 宁杰远. 基于台阵资料测量高铁信号视速度的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5): 813-819. |
[7] |
殷常阳, 石永祥, 伍晗, 宁杰远. 基于合成数据对高铁震源虚拟道集生成方法的验证[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5): 820-828. |
[8] |
裴玮来, 杨周胜, 周仕勇. 云南小江地区小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4): 602-608. |
[9] |
王静, 盖增喜. 全球大地震破裂空间复杂度特征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4): 635-643. |
[10] |
申鸿怡, 徐芳芳, 王新民. 民用建筑“四节一环保”数据的清洗与修复方法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5): 785-795. |
[11] |
韩甲源, 张献兵, 周仕勇. 亚洲地区1918—1970年7级以上强震重新定位与震源机制测量及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5): 867-874. |
[12] |
曾健荣, 张仰森, 王思远, 黄改娟, 崔佳, 马欢.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同名专家消歧方法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4): 607-613. |
[13] |
翟尚, 喻志超, 谭玉阳, 黄芳飞, 刘玲, 胡天跃, 何川. 基于波形聚类分析的微地震监测事件类型判别及应用[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3): 406-416. |
[14] |
王志芳, 周瑶瑾, 徐敏, 付宏鹏, 王思睿. 县域景观特征管理单元划分方法——以武胜县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56(3): 553-560. |
[15] |
温景充, 鲍铁钊, 冯永革, 宁杰远. 北京大学道路地震学观测台阵设计及数据特点[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5): 791-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