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 2017, Vol. 53 ›› Issue (3): 475-486.DOI: 10.13209/j.0479-8023.2017.026
• Orginal Article •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Yanbo QU1, Guanghui JIANG2, Ran SHANG3, Yu GAO1
Received:
2016-01-13
Revised:
2016-05-08
Online:
2017-05-20
Published:
2017-05-20
基金资助:
Yanbo QU, Guanghui JIANG, Ran SHANG, Yu GAO. Typical Village Domain Model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lex System[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17, 53(3): 475-486.
曲衍波, 姜广辉, 商冉, 高宇. 基于系统外部性和内部性特征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典型村域模式[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3): 475-486.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URL: https://xbna.pku.edu.cn/EN/10.13209/j.0479-8023.2017.026
地域功能分区 | 主导指标与划分标准 | |||
---|---|---|---|---|
城乡区位条件 | 地理生态区划 | 产业发展区划 | 主要乡镇 | |
新城综合发展区 | 新城规划区 | 平原生态区与丘陵生态区 | 工-农-商综合发展区 | 平谷镇、王辛庄镇、大兴庄镇、山东庄镇 |
近郊平原工业区 | 新城近郊区 | 平原生态区 | 工业发展区 | 马坊镇、峪口镇、马昌营镇 |
近郊平原现代农业区 | 新城近郊区 | 平原生态区 | 现代农业发展区 | 东高村镇、夏各庄镇、 |
远郊山地生态农业区 | 新城远郊区 | 丘陵生态区与山地生态区 | 生态农业发展区 | 南独乐河镇、黄松峪乡 |
远郊山地生态旅游区 | 新城远郊区 | 山地生态区 | 生态旅游发展区 | 金海湖镇、刘家店镇、大华山镇、镇罗营镇、熊儿寨乡 |
Table 1 The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functional partition in Pinggu District
地域功能分区 | 主导指标与划分标准 | |||
---|---|---|---|---|
城乡区位条件 | 地理生态区划 | 产业发展区划 | 主要乡镇 | |
新城综合发展区 | 新城规划区 | 平原生态区与丘陵生态区 | 工-农-商综合发展区 | 平谷镇、王辛庄镇、大兴庄镇、山东庄镇 |
近郊平原工业区 | 新城近郊区 | 平原生态区 | 工业发展区 | 马坊镇、峪口镇、马昌营镇 |
近郊平原现代农业区 | 新城近郊区 | 平原生态区 | 现代农业发展区 | 东高村镇、夏各庄镇、 |
远郊山地生态农业区 | 新城远郊区 | 丘陵生态区与山地生态区 | 生态农业发展区 | 南独乐河镇、黄松峪乡 |
远郊山地生态旅游区 | 新城远郊区 | 山地生态区 | 生态旅游发展区 | 金海湖镇、刘家店镇、大华山镇、镇罗营镇、熊儿寨乡 |
村庄名称 | 村庄规模/hm2 | 人口规模/个 | 经济水平/(元 · 人-1) | 生命周期阶段 | 规划情况 | 位序 |
---|---|---|---|---|---|---|
东鹿角村 | 109.54 | 2340 | 17000 | 稳定期 | 纳入城镇化建设与改造 | 28 |
英城村 | 92.37 | 1880 | 13800 | 兴盛期 | 建设区域级中心社区 | 95 |
南太务村 | 40.48 | 1250 | 11000 | 成长期 | 保留型加速发展 | 173 |
老泉口村 | 18.75 | 564 | 8680 | 初始期 | 保留型重点发展 | 268 |
白云寺村 | 6.12 | 224 | 6750 | 衰退期 | 拆迁重建再发展 | 345 |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five typical villages
村庄名称 | 村庄规模/hm2 | 人口规模/个 | 经济水平/(元 · 人-1) | 生命周期阶段 | 规划情况 | 位序 |
---|---|---|---|---|---|---|
东鹿角村 | 109.54 | 2340 | 17000 | 稳定期 | 纳入城镇化建设与改造 | 28 |
英城村 | 92.37 | 1880 | 13800 | 兴盛期 | 建设区域级中心社区 | 95 |
南太务村 | 40.48 | 1250 | 11000 | 成长期 | 保留型加速发展 | 173 |
老泉口村 | 18.75 | 564 | 8680 | 初始期 | 保留型重点发展 | 268 |
白云寺村 | 6.12 | 224 | 6750 | 衰退期 | 拆迁重建再发展 | 345 |
功能目标 | 评价指标 | 指标内涵与说明 | 各村庄指标均值 | ||||
---|---|---|---|---|---|---|---|
东鹿角村 | 英城村 | 南太务村 | 白云寺村 | 老泉口村 | |||
生活环境 | 生活交通设施 | 村庄内部道路与公共交通情况 | 4.6 | 4.4 | 3.8 | 1.4 | 2.7 |
信息通讯设施 | 邮电、有线电视、电脑上网情况 | 4.5 | 4.2 | 3.3 | 1.2 | 2.2 | |
教育设施 | 幼儿园、中小学等设施条件 | 3.6 | 4.4 | 3.5 | 1.0 | 2.3 | |
文体设施 | 文化站、健身广场等设施条件 | 4.3 | 4.8 | 4.0 | 1.2 | 3.2 | |
医疗设施 | 卫生室、敬老院等设施条件 | 3.8 | 4.4 | 4.2 | 1.0 | 2.8 | |
储蓄设施 | 储蓄所、银行等服务机构 | 3.6 | 4.2 | 3.4 | 1.0 | 2.6 | |
商服设施 | 超市、商店等服务机构 | 4.5 | 4.7 | 4.1 | 1.6 | 3.2 | |
住房质量 | 房屋面积、结构与废弃情况 | 3.8 | 4.2 | 3.6 | 1.4 | 2.7 | |
取暖制冷设施 | 暖气、空调取暖制冷情况 | 3.2 | 3.4 | 2.7 | 1.2 | 2.1 | |
家庭水电设施 | 自来水和生活用电供给情况 | 5.0 | 5.0 | 5.0 | 4.6 | 4.8 | |
家庭卫生设施 | 厕所、洗澡等生活条件 | 4.1 | 4.5 | 3.7 | 2.0 | 3.2 | |
生产环境 | 生产交通设施 | 村域内生产道路与耕作便利情况 | 3.6 | 3.8 | 2.4 | 1.2 | 1.8 |
水利水电设施 | 生产性供水供电情况 | 3.7 | 4.1 | 3.2 | 1.6 | 2.2 | |
市场服务设施 | 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数量与规模 | 4.2 | 4.4 | 3.4 | 1.4 | 2.7 | |
乡村工业发展 | 供村民就业的村办企业情况 | 3.6 | 4.3 | 3.2 | 1.0 | 1.8 | |
商服资源禀赋 | 村民从事三产就业的资源条件 | 4.4 | 4.2 | 3.4 | 3.2 | 3.6 | |
生态环境 | 水资源质量 | 地表水水质优良程度 | 4.2 | 3.3 | 4.2 | 3.6 | 4.8 |
垃圾污水处理 | 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情况 | 3.7 | 4.2 | 3.3 | 3.0 | 3.5 | |
环境污染治理 | 粪便及污染物质无害化处理情况 | 3.4 | 3.6 | 3.2 | 2.2 | 2.8 | |
村庄生态绿化 | 村庄绿化与村容村貌情况 | 4.7 | 4.3 | 3.4 | 4.6 | 4.8 | |
防洪减灾设施 | 自然灾害控制情况 | 4.4 | 4.5 | 4.2 | 3.2 | 3.8 |
Table 3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and score
功能目标 | 评价指标 | 指标内涵与说明 | 各村庄指标均值 | ||||
---|---|---|---|---|---|---|---|
东鹿角村 | 英城村 | 南太务村 | 白云寺村 | 老泉口村 | |||
生活环境 | 生活交通设施 | 村庄内部道路与公共交通情况 | 4.6 | 4.4 | 3.8 | 1.4 | 2.7 |
信息通讯设施 | 邮电、有线电视、电脑上网情况 | 4.5 | 4.2 | 3.3 | 1.2 | 2.2 | |
教育设施 | 幼儿园、中小学等设施条件 | 3.6 | 4.4 | 3.5 | 1.0 | 2.3 | |
文体设施 | 文化站、健身广场等设施条件 | 4.3 | 4.8 | 4.0 | 1.2 | 3.2 | |
医疗设施 | 卫生室、敬老院等设施条件 | 3.8 | 4.4 | 4.2 | 1.0 | 2.8 | |
储蓄设施 | 储蓄所、银行等服务机构 | 3.6 | 4.2 | 3.4 | 1.0 | 2.6 | |
商服设施 | 超市、商店等服务机构 | 4.5 | 4.7 | 4.1 | 1.6 | 3.2 | |
住房质量 | 房屋面积、结构与废弃情况 | 3.8 | 4.2 | 3.6 | 1.4 | 2.7 | |
取暖制冷设施 | 暖气、空调取暖制冷情况 | 3.2 | 3.4 | 2.7 | 1.2 | 2.1 | |
家庭水电设施 | 自来水和生活用电供给情况 | 5.0 | 5.0 | 5.0 | 4.6 | 4.8 | |
家庭卫生设施 | 厕所、洗澡等生活条件 | 4.1 | 4.5 | 3.7 | 2.0 | 3.2 | |
生产环境 | 生产交通设施 | 村域内生产道路与耕作便利情况 | 3.6 | 3.8 | 2.4 | 1.2 | 1.8 |
水利水电设施 | 生产性供水供电情况 | 3.7 | 4.1 | 3.2 | 1.6 | 2.2 | |
市场服务设施 | 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数量与规模 | 4.2 | 4.4 | 3.4 | 1.4 | 2.7 | |
乡村工业发展 | 供村民就业的村办企业情况 | 3.6 | 4.3 | 3.2 | 1.0 | 1.8 | |
商服资源禀赋 | 村民从事三产就业的资源条件 | 4.4 | 4.2 | 3.4 | 3.2 | 3.6 | |
生态环境 | 水资源质量 | 地表水水质优良程度 | 4.2 | 3.3 | 4.2 | 3.6 | 4.8 |
垃圾污水处理 | 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情况 | 3.7 | 4.2 | 3.3 | 3.0 | 3.5 | |
环境污染治理 | 粪便及污染物质无害化处理情况 | 3.4 | 3.6 | 3.2 | 2.2 | 2.8 | |
村庄生态绿化 | 村庄绿化与村容村貌情况 | 4.7 | 4.3 | 3.4 | 4.6 | 4.8 | |
防洪减灾设施 | 自然灾害控制情况 | 4.4 | 4.5 | 4.2 | 3.2 | 3.8 |
模式 | 人地系统特征 | 整治内容 | 组织机构与资金筹集 | 整合方式与工程措施 | 难点与创新 |
---|---|---|---|---|---|
新城综合发展-城市转移型整治模式: 以东鹿角村为例 | 处于新城边缘地带; 乡村产业发展较缓慢, 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 村民以非农就业为主, 推进村庄整治和实现城市化的愿望比较强烈 | 将农村居民点纳入新城建设扩展区进行统一规划, 对内部空闲地和低效用地进行开发再利用, 鼓励培育和发展乡村支柱产业; 发挥新城地区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共享性, 实行旧址改造, 建设公寓式居住社区, 将社区组织和安全管理纳入城市统一范畴, 实现农村产业、居住、就业的城市化发展 | 考虑该村紧邻工业园区, 且未来规划为新城集中建设区的一部分, 村庄整治后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 可以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组织与集资形式。政府制定政策, 编制规划, 引入竞争机制, 吸引企业投资农村居民点整治项目, 起到监督、引导、协调、调控的职能; 企业作为整治项目的利益主体, 负责资金投入和管理, 开展拆迁赔偿、安置、开发、建设等工作 | 首先, 限制农民建房, 不再审批新宅基地; 然后, 将农村土地转为国有, 农民转为居民, 村组织转为社区管委会; 最后, 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和适度安置, 制定科学的房屋分配方案, 引导农民逐步搬入新区。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旧村拆迁、新社区设计与建设、旧宅基地复垦还耕等; 但考虑到农民的工作性质、收入水平、居住习惯、接受程度等差异, 新建社区的户型和居住面积应满足不同居民需求 | 资金投入量大, 农民舍弃农村土地后的保障待遇不稳定。 建立土地换社保或全社会劳动保障体系, 推进整治还田投资和收益返还挂钩的土地利用创新政策 |
优势产业带动-中心社区型整治模式: 以英城村为例 | 处于产业园区附近, 中心村辐射能力较强, 集聚化趋势显著。 农户就业多元化, 扩充功能、建设新社区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意愿强烈 | 挖掘村内废弃宅基地和空闲地, 作为新建房屋的来源; 加强周边工业污染治理, 提高饮用水安全; 更新或新建配套服务设施, 增强中心村功能; 按规划、有步骤地迁并周边自然村落, 建设以产业优势明显的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社区, 实现农村空间、组织和产业的多重整合 | 按照北京市与平谷区开展小城镇整治试点的部署, 马坊镇 11个行政村集中迁并到 5 处中心社区, 其中英城村北部是其中一处, 实行以各级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形式, 以市级财政拨款作为资金保障。首先, 迁并户每户均获得由市财政拨付补偿费, 待建设用地出让后偿还; 其次, 实行土地用途“343”分配模式, 农村居民点面积的 30%用于农民社区建设, 40%用于城镇与工业用地储备, 30%用于退宅还田 | 首先, 将英城村周边规模小、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差的村庄, 采取整体搬迁或分期搬迁的策略迁并至中心社区; 其次, 建立新的社区两委, 统一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最后, 基于中心村支柱性产业和新型都市工业为支撑, 就地安排农村劳动力,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收入。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旧村拆迁, 新农村社区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以及旧宅基地复垦还耕的平整工程, 对于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拆迁工程, 可以采取“依法拆迁、协议拆迁、主动拆迁和安置拆迁”等措施, 保证拆迁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 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建设资金保障和满足居民要求是关键。 构建市、区多级财税保障制度和用地政策; 建立公众认同的拆迁补偿与安置标准, 透明成本公示制度 |
现代农业主导-内部集约型整治模式: 以南太务村为例 | 处于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区, 村集体经济比较强, 人居环境和配套设施相对陈旧。 家庭收入水平较高, 改善家庭居住条件愿望强烈, 对村庄整治和统一规划的意愿一般 | 尊重农户意愿, 改善村内道路结构、宽度、质量和绿化条件; 更新陈旧的基础设施, 增建环卫、商服、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 尤其加快生活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退出“一户多宅”房屋、加快闲置住宅流转与再利用 | 由于农户翻新房屋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愿望比较强烈、且整治内容相对容易、易于推行, 加之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好、村干部工作能力突出以及居民凝聚力较强, 可以采取村集体自主组织和农民自主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 整治资金以村企共建的方式获取 | 划定村庄发展边界, 限制村庄无序扩张, 严格控制宅基地审批制度, 鼓励闲置宅基地流转, 深挖村内空闲地、边角地和废弃工矿用地利用潜力, 补充居民住宅、配套设施和企业厂房建设的需要。 整治工程以道路修建、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地系统建设、环卫设施建设为主 | 相对简单, 易于推行。理顺村集体土地产权关系, 加快土地流转与再利用是关键。 加快研究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和流转的激励政策; 注重资金使用与时效性, 防止二次非集约化 |
生态旅游强化-原址改造型整治模式: 以老泉口村为例 | 处于山地景观与生态优美地区, 集体经济较强; 居住条件差异较大, 配套设施不健全。 农户收入差异较大, 倾向于生态旅游发展, 对村庄整治和改善生产条件的意愿比较强烈 | 改造失修旧宅, 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统一建筑风格、提高建筑物抗灾能力; 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增加医疗、卫生、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防灾减灾设施; 挖掘资源潜力和景观价值, 发展特色生态旅游 | 集体组织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但农户生活水平差异较大, 农民自筹整治资金难以保障, 可以采取政府引导-集体操作-农民参与的形式。在组织方式上, 政府制定“一村一品”的发展策略, 集体组织负责具体实施与操作, 村民积极响应与参与。在资金筹集和使用上, 政府出资修建抗灾减灾设施、加强居民人身和房屋安全; 村集体出资进行村庄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统一标准、规范措施; 农民出资改善自身住宅和建设基础设施 | 依靠优越的资源条件和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风貌, 采取原址保留、局部调整、适度发展的民宅改造式整合, 即对地域特色显著的老宅进行保护与修建, 对布局零散、影响管线改造和开场空间节点通常的旧宅进行拆除, 对建筑形式、色彩等整体风格不协调的民宅按照统一标准逐步改造, 对沿路、沿河分布的发展旅游潜力较大的民宅进行适度开发和功能置换。 整治工程措施包括民宅设计与改造工程、道路改建工程、抗灾减灾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环卫设施建设以及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工程等 | 相对简单, 资金量投入不大, 易于推行。关键在于得到农户的支持和整治资金投入的时效。 加强发展理念的宣传与科学引导, 制定三方参与的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 建立乡村发展的农户激励机制 |
生态农业培育-新址重建型整治模式: 以白云寺为例 | 山地落后的传统农区, 集体经济薄弱, 居住条件和配套设施极其简陋。 农户收入单一且较低, 对居住条件极其不满意, 建新房和改善生产环境的意愿十分强烈 | 就近重新选址建设新农村, 搬迁村内山区交通不便的两处自然村, 实行“五个统一”的标准, 即统一规划新村布局, 统一设计住房标准、统一配套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统一培植农村主导产业、统一安排村民就业 | 新址重建的时机已成熟, 考虑到整个项目资金投入较大、且集体经济薄弱, 以及已有沟域经济发展经验和区域资源优势, 可以采取企业主导、政府监督和集体协调的组织方式。其中, 企业是整个项目的最大投资主体, 也是利益既得者, 负责资金投入、新村建设方案设计、旧村开发再利用的产业培植以及安排村民就业和利益分配等工作; 政府在政策上给与一定的优惠, 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监督整个项目实施过程; 村集体负责联系政府与企业, 并组织村民征求意见, 以劳动力的形式参与新村建设 | 选择合宜的地方建设独立新村, 对老宅基地进行复垦还果还林与适度开发再利用; 借助政府的优惠政策、企业的经济力量以及独特的地域环境和资源条件, 培育具有山区沟域特征的特色生态产业, 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新村住宅设计与建设、旧村复垦与再利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保障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土地平整等工程 | 资金量投入较大, 操作复杂, 农民就业与保障不定, 政府有效的监督与协调是关键。 开展“百企帮百村, 建设新农村”的村庄整治活动, 建立各相关主体利益均衡机制, 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 |
Table 4 The main points of regional rural residential consolidation typical model
模式 | 人地系统特征 | 整治内容 | 组织机构与资金筹集 | 整合方式与工程措施 | 难点与创新 |
---|---|---|---|---|---|
新城综合发展-城市转移型整治模式: 以东鹿角村为例 | 处于新城边缘地带; 乡村产业发展较缓慢, 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 村民以非农就业为主, 推进村庄整治和实现城市化的愿望比较强烈 | 将农村居民点纳入新城建设扩展区进行统一规划, 对内部空闲地和低效用地进行开发再利用, 鼓励培育和发展乡村支柱产业; 发挥新城地区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共享性, 实行旧址改造, 建设公寓式居住社区, 将社区组织和安全管理纳入城市统一范畴, 实现农村产业、居住、就业的城市化发展 | 考虑该村紧邻工业园区, 且未来规划为新城集中建设区的一部分, 村庄整治后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 可以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组织与集资形式。政府制定政策, 编制规划, 引入竞争机制, 吸引企业投资农村居民点整治项目, 起到监督、引导、协调、调控的职能; 企业作为整治项目的利益主体, 负责资金投入和管理, 开展拆迁赔偿、安置、开发、建设等工作 | 首先, 限制农民建房, 不再审批新宅基地; 然后, 将农村土地转为国有, 农民转为居民, 村组织转为社区管委会; 最后, 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和适度安置, 制定科学的房屋分配方案, 引导农民逐步搬入新区。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旧村拆迁、新社区设计与建设、旧宅基地复垦还耕等; 但考虑到农民的工作性质、收入水平、居住习惯、接受程度等差异, 新建社区的户型和居住面积应满足不同居民需求 | 资金投入量大, 农民舍弃农村土地后的保障待遇不稳定。 建立土地换社保或全社会劳动保障体系, 推进整治还田投资和收益返还挂钩的土地利用创新政策 |
优势产业带动-中心社区型整治模式: 以英城村为例 | 处于产业园区附近, 中心村辐射能力较强, 集聚化趋势显著。 农户就业多元化, 扩充功能、建设新社区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意愿强烈 | 挖掘村内废弃宅基地和空闲地, 作为新建房屋的来源; 加强周边工业污染治理, 提高饮用水安全; 更新或新建配套服务设施, 增强中心村功能; 按规划、有步骤地迁并周边自然村落, 建设以产业优势明显的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社区, 实现农村空间、组织和产业的多重整合 | 按照北京市与平谷区开展小城镇整治试点的部署, 马坊镇 11个行政村集中迁并到 5 处中心社区, 其中英城村北部是其中一处, 实行以各级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形式, 以市级财政拨款作为资金保障。首先, 迁并户每户均获得由市财政拨付补偿费, 待建设用地出让后偿还; 其次, 实行土地用途“343”分配模式, 农村居民点面积的 30%用于农民社区建设, 40%用于城镇与工业用地储备, 30%用于退宅还田 | 首先, 将英城村周边规模小、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差的村庄, 采取整体搬迁或分期搬迁的策略迁并至中心社区; 其次, 建立新的社区两委, 统一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最后, 基于中心村支柱性产业和新型都市工业为支撑, 就地安排农村劳动力,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收入。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旧村拆迁, 新农村社区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以及旧宅基地复垦还耕的平整工程, 对于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拆迁工程, 可以采取“依法拆迁、协议拆迁、主动拆迁和安置拆迁”等措施, 保证拆迁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 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建设资金保障和满足居民要求是关键。 构建市、区多级财税保障制度和用地政策; 建立公众认同的拆迁补偿与安置标准, 透明成本公示制度 |
现代农业主导-内部集约型整治模式: 以南太务村为例 | 处于平原现代农业发展区, 村集体经济比较强, 人居环境和配套设施相对陈旧。 家庭收入水平较高, 改善家庭居住条件愿望强烈, 对村庄整治和统一规划的意愿一般 | 尊重农户意愿, 改善村内道路结构、宽度、质量和绿化条件; 更新陈旧的基础设施, 增建环卫、商服、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 尤其加快生活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退出“一户多宅”房屋、加快闲置住宅流转与再利用 | 由于农户翻新房屋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愿望比较强烈、且整治内容相对容易、易于推行, 加之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好、村干部工作能力突出以及居民凝聚力较强, 可以采取村集体自主组织和农民自主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 整治资金以村企共建的方式获取 | 划定村庄发展边界, 限制村庄无序扩张, 严格控制宅基地审批制度, 鼓励闲置宅基地流转, 深挖村内空闲地、边角地和废弃工矿用地利用潜力, 补充居民住宅、配套设施和企业厂房建设的需要。 整治工程以道路修建、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地系统建设、环卫设施建设为主 | 相对简单, 易于推行。理顺村集体土地产权关系, 加快土地流转与再利用是关键。 加快研究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和流转的激励政策; 注重资金使用与时效性, 防止二次非集约化 |
生态旅游强化-原址改造型整治模式: 以老泉口村为例 | 处于山地景观与生态优美地区, 集体经济较强; 居住条件差异较大, 配套设施不健全。 农户收入差异较大, 倾向于生态旅游发展, 对村庄整治和改善生产条件的意愿比较强烈 | 改造失修旧宅, 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 统一建筑风格、提高建筑物抗灾能力; 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增加医疗、卫生、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防灾减灾设施; 挖掘资源潜力和景观价值, 发展特色生态旅游 | 集体组织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但农户生活水平差异较大, 农民自筹整治资金难以保障, 可以采取政府引导-集体操作-农民参与的形式。在组织方式上, 政府制定“一村一品”的发展策略, 集体组织负责具体实施与操作, 村民积极响应与参与。在资金筹集和使用上, 政府出资修建抗灾减灾设施、加强居民人身和房屋安全; 村集体出资进行村庄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统一标准、规范措施; 农民出资改善自身住宅和建设基础设施 | 依靠优越的资源条件和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风貌, 采取原址保留、局部调整、适度发展的民宅改造式整合, 即对地域特色显著的老宅进行保护与修建, 对布局零散、影响管线改造和开场空间节点通常的旧宅进行拆除, 对建筑形式、色彩等整体风格不协调的民宅按照统一标准逐步改造, 对沿路、沿河分布的发展旅游潜力较大的民宅进行适度开发和功能置换。 整治工程措施包括民宅设计与改造工程、道路改建工程、抗灾减灾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环卫设施建设以及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工程等 | 相对简单, 资金量投入不大, 易于推行。关键在于得到农户的支持和整治资金投入的时效。 加强发展理念的宣传与科学引导, 制定三方参与的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 建立乡村发展的农户激励机制 |
生态农业培育-新址重建型整治模式: 以白云寺为例 | 山地落后的传统农区, 集体经济薄弱, 居住条件和配套设施极其简陋。 农户收入单一且较低, 对居住条件极其不满意, 建新房和改善生产环境的意愿十分强烈 | 就近重新选址建设新农村, 搬迁村内山区交通不便的两处自然村, 实行“五个统一”的标准, 即统一规划新村布局, 统一设计住房标准、统一配套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统一培植农村主导产业、统一安排村民就业 | 新址重建的时机已成熟, 考虑到整个项目资金投入较大、且集体经济薄弱, 以及已有沟域经济发展经验和区域资源优势, 可以采取企业主导、政府监督和集体协调的组织方式。其中, 企业是整个项目的最大投资主体, 也是利益既得者, 负责资金投入、新村建设方案设计、旧村开发再利用的产业培植以及安排村民就业和利益分配等工作; 政府在政策上给与一定的优惠, 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监督整个项目实施过程; 村集体负责联系政府与企业, 并组织村民征求意见, 以劳动力的形式参与新村建设 | 选择合宜的地方建设独立新村, 对老宅基地进行复垦还果还林与适度开发再利用; 借助政府的优惠政策、企业的经济力量以及独特的地域环境和资源条件, 培育具有山区沟域特征的特色生态产业, 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新村住宅设计与建设、旧村复垦与再利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保障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土地平整等工程 | 资金量投入较大, 操作复杂, 农民就业与保障不定, 政府有效的监督与协调是关键。 开展“百企帮百村, 建设新农村”的村庄整治活动, 建立各相关主体利益均衡机制, 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 |
[1] | 张正峰. 土地整理模式与效应.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
[2] | 曲衍波, 姜广辉, 张凤荣. 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系统概念、形成机理与识别方法. 中国软科学, 2014(2): 46-57 |
[3] | Long Hualou, Liu Yansui, Wu Xiuqin, et al.Spatio-temporal dynamic patterns of farmland and rural settlements in Su-Xi-Chang region: implications for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in coastal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09, 26(2): 322-333 |
[4] | Bell D, Jayne M.The creative countryside: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he UK rural cultural economy.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0, 26(6): 209-218 |
[5] | Njoh A J.Municipal councils, international NGO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rural settlements in Cameroon.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1, 35(1): 101-110 |
[6] | McKenzie P, Cooper A, McCann T, et al.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rural building on habitats in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1, 101(3): 262-268 |
[7] | 杨庆媛, 田永中, 王朝科, 等. 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 以重庆渝北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04, 23(4): 469-478 |
[8] | 海贝贝, 李小建, 许家伟.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257-2269 |
[9] | 叶艳妹, 吴次芳.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模式与政策选择. 农业经济问题, 1998 (10): 54-57 |
[10] | 曲衍波, 张凤荣, 宋伟, 等.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修正与测算: 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地理学报, 2012, 67(4): 490-503 |
[11] |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93-1202 |
[12] | 严金明, 王晨.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模式评析与政策选择: 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 中国软科学, 2011(7): 1-8 |
[13] | 杨庆媛, 张占录. 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模式研究: 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中国软科学, 2003(6): 115-119 |
[14] | 张占录, 张远索. 基于现状调查的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地理研究, 2010, 29(5): 891-898 |
[15] | 曲衍波, 姜广辉, 张凤荣, 等.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23): 232-242 |
[16] | 张娟锋, 任超群, 刘洪玉, 等. 基于四维驱动力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分析: 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12, 31(10): 1815-1824 |
[17] | 陈百明. 土地资源学概论.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 |
[18] | 陈美球, 吴次芳. 论乡村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经济地理, 1999, 19(6): 97-100 |
[19] | 梁流涛, 曲福田, 诸培新, 等. 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效率分析: 基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 资源科学, 2008, 30(10): 1525-1532 |
[20] | 王伟林, 黄贤金, 陈志刚. 发达地区农户被征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苏州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4): 76-80 |
[21] |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及其整治策略.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6): 306-312 |
[22] | 周侃, 蔺雪芹, 申玉铭, 等. 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3): 361-368 |
[23] |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欠发达地区农户人居环境建设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红安县个案为例. 农业经济问题, 2011(4): 74-81 |
[24] | 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
[1] | QU Yanbo, JIANG Guanghui, SHANG Ran, GAO Yu. Type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Its Consolidation Models Based on the Coupling of System Factor Characteristics [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16, 52(6): 1057-1067. |
[2] | QU Yanbo,JIA Sha,SHANG Ran,JIANG Guanghui,GAO Yu. Spatial-Temporal Colloc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Interaction of Urgency and Suitability Degree [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14, 50(5): 925-934. |
Viewed | ||||||||||||||||||||||||||||||||||||||||||||||||||
Full text 1239
|
|
|||||||||||||||||||||||||||||||||||||||||||||||||
Abstract 106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