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59卷 第3期 2023年5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59, No. 3 (May 2023)
doi: 10.13209/j.0479-8023.2023.0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CGL037)资助
收稿日期: 2022–05–29;
修回日期: 2022–08–18
摘要 为打破休闲农业旅游的静态分布, 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要素流动视角, 应用“源–汇”理论, 构建“源地–廊道”空间域。结果表明: 1)重庆市传统休闲农业旅游多依赖于耕地、林地及部分草地, 用地空间结构紧凑, 以主城区为轴心或沿长江流域集聚分布; 2)重庆市生态禀赋较好, 中度及轻度生态敏感区域的面积总占比为62.49%, 综合 6 处休闲农业旅游源地及 18 条要素流动廊道, 构建“源地–廊道”空间域; 3)基于“一心两环、一廊两翼”的空间布局, 通过强化 40 个关键节点并提升 18 条廊道网络, 打造重庆市文化中心、文化长廊及观光带休闲旅游综合体。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推进旅游综合治理创新实践。
关键词 全域旅游;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廊道网络; 空间优化; 重庆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旅游消费行为由观光旅游模式转为休闲度假模式, 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景观综合体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1–2]。然而,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短板, 如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关联度低以及要素流通不畅等[3]。传统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以“农家乐”及“休闲农庄”为代表, 多属自发形成, 未经过规划布局, 且旅游项目单一, 不能有效地对接乡村生产、生活、文化和环境等要素供给与游客需求,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并未达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4]。2016 年, 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概念, 倡导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 通过转变旅游发展模式, 促进旅游产业规模集聚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全域旅游在空间上表现为“打破独立景点”, 强调对旅游产业整个区域体系发展的把控, 促进全域生态要素联结, 以旅游增长极带动周边业态的联动式、集群化发展, 为当前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5]。其中, 如何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协调配置, 实现全域空间布局优化[6], 是全域旅游视角下休闲农业旅游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当前,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例如, 朱世蓉[7]基于专家评价法及层次分析法, 构建复合型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休闲农业要素的重要性。胡晓雯[8]以上海市为例, 从自然、人文和产业层面构建休闲农业发展影响要素的指标体系, 应用缓冲分析和叠加分析方法表征区域内休闲农业要素的丰富度, 并进一步进行空间布局。胡亚丹等[9]通过计算上海市休闲农业用地的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及土地利用基尼系数来表征用地差异, 量化休闲农业在不同县区之间分配的均衡程度。从总体上看, 目前对休闲农业空间布局的研究主要运用调查问卷[10–12]和实地访谈[13–14]等方法, 分析特定区域的休闲农业旅游影响要素及空间布局驱动力, 探究休闲农业旅游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但未考虑区域自然本底及生态可持续性, 因此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源–汇”理论起源于环境科学领域, 使用“源”和“汇”描述物质和景观的时空变化特征[15]。基于生态平衡理论, “源–汇”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景观生态学领域, 此处“源”指有利于生态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 “汇”指对生态流动起延缓或者阻碍作用的景观类型。分析“源”和“汇”景观的空间布局, 可探索生态要素流动的优化提升路径[16]。尽管“源–汇”理论已在面源污染治理[17]、生态风险评估[18]和生态功能区[19]等方面广泛应用, 但几乎没有一项研究专门针对区域休闲农业旅游的空间布局优化。在此背景下, 我们尝试将“源–汇”理论与休闲农业旅游空间布局优化相结合, 构建全域休闲农业旅游要素流动路径。
当前, 重庆市提出大力发展以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为主体的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并建议突出规划先行、坚持“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的原则, 形成全域范围的旅游发展格局。重庆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分布广泛, 本底水平较高, 具有较大的比较开发优势, 可以通过分区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同时整体地形复杂, 多为山地丘陵, 长江流经市域, 旅游开发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前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规划困境, 对我国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规划具有借鉴价值。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森林公园等旅游区位, 结合以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为代表的传统休闲农业旅游空间分布, 量化全域范围内的生态敏感性, 获取休闲农业旅游要素流动最小阻力路径作为廊道, 构建“源地–廊道”空间域, 提出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为全域休闲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重庆市总面积为 82370 km2, 下辖 26 个区、8个县和 4 个自治县, 共 38 个县级行政区(图 1), 地理坐标为 E105°11'—110°11', N28°10'—32°13', 位处青藏高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高谷深, 沟壑纵横, 76%的面积为山地, 丘陵占比 22%, 其中西北部和中部地形主要为丘陵和山地, 坡地面积占比大, 广泛分布溶洞、峡谷、石林和峰林等喀斯特景观, 东南部有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是重庆市地势制高点(图 2(a))。此外, 重庆地区河流众多, 均为长江水系, 且为上游干流区。
重庆已初步利用武陵山、秦巴山及长江三峡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形成休闲农业旅游网络。截至2017 年底, 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1.70 亿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 510 亿元, 拥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1 个,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 12 个和示范点 23 个, 中国美丽田园 11 个, 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12 个; 市级推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 17 个、示范乡镇 17 个和示范点 113 个, 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区景点 3000 余个(图 2(b))。
图1 重庆市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Fig. 1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Chongqing
图2 重庆市高程(a)和休闲农业旅游情况(b)
Fig. 2 DEM (a) and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b) of Chongqing
数据覆盖重庆市全域, 选取 2017 年 Landsat 8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空间分辨率为 30 m), 利用 ENVI, 经过图像剪裁、大气校正和辐射定标等预处理后, 将卫星影像解译, 得到用地分类初步结果, 并采取实地调研等方法进行修正与优化; 高程信息采用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 oud.cn)的 DEM 数字高程数据(空间分辨率 30m); 重要生态要素信息来自重庆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统计数据。
首先, 利用百度地图 API 获取重庆市农家乐和休闲农庄的分布情况, 以此表征传统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静态现状。然后, 识别休闲农业旅游源地, 基于“源–汇”理论, 依托生态禀赋, 构建休闲农业旅游要素流动廊道, 提取关键节点, 获取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动态格局。最后, 结合静态现状与动态格局, 对有空间、有潜力开展休闲乡村旅游的重点区域进行布局, 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功能区, 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农家乐多发展于城市郊区, 从最初仅提供食宿的“原生态”农家乐逐步转变为集垂钓和采摘等活动于一体的“休闲”农家乐[20]。休闲农庄则依托农村山林, 融入当地的特色民风民俗, 提供接近自然的机会和农村生活的体验[21]。本文通过重庆市“农家乐”和“休闲农庄”表征传统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利用百度地图 API 平台对重庆市“农家乐”和“休闲农庄”的分布情况进行数据爬取, 采集的数据经过清洗与坐标系校正, 导入 ArcGIS 10.8 软件进行可视化。
根据产业集群理论[22], 休闲农业旅游点呈现多中心辐射的特点, 即以自然保护区、公园和名胜区等主要旅游资源地为中心, 周边围绕众多农家乐和休闲农庄等边缘旅游产品。这种分布的形成原因是, 边缘旅游产品作为二次旅游产品, 几乎完全依赖于相应的主要旅游资源地[23], 在这种条件下, 不同类型旅游地在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优化中的占比差异明显。因此, 为了减少小型旅游点数量在休闲农业旅游空间域动态格局的影响, 本文选择自然保护区、公园和名胜区等主要旅游资源地作为休闲农业旅游源地, 在此基础上考察现有休闲农业布局, 并提出优化建议。
休闲农业需要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和农村风情风貌等为资源条件[24],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更易遭受生态破坏, 而生态敏感性评价可以识别受到外界干扰后难以恢复的区域[25]。基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对生态禀赋的依赖, 本文将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作为“源–汇”分析中的阻力面, 构建休闲农业空间域的动态格局。
参考生态敏感性评价相关研究成果[26–28], 结合重庆市自然区域的特殊性, 此处选取对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形(高程和坡度)、植被(NDVI)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主要影响因子, 将每个敏感性因子按影响程度划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一般敏感 5 个等级, 分别赋值 9, 7, 5, 3, 1 (表 1)。
最小累积阻力指从源地经过不同阻力的景观所耗费的费用或克服阻力所做的功[29]。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能真实地反映物种间在区域内连通性, 阻力值越小表示物种间连通性越好, 反之则表示连通性越差。
MCR = fmin∑i=1∑j=1(Dij×Ri),
表1 重庆市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of Chongqing
权重指标等级等级得分 0.32土地利用类型建筑用地1 耕地3 草地、荒地5 林地7 湿地及水体9 0.24高程(m)<5009 500~10001 1000~15003 1500~20005 >20007 0.24坡度(%)0~51 5~103 10~155 15~207 >209 0.2NDVI自然断点法1 3 5 7 9
式中, MCR 表示区域该点到生态源地的最小累积阻力; f 是反映任一点最小累积阻力与生态适宜性的正相关函数; Dij 表示目标单元从生态源地 j 到景观单元 i 的空间距离; Ri 是景观单元 t 对运动过程的阻力系数, 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中表示生态安全评价约束因子对源扩散的阻力系数[30]。
本文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利用 ArcGIS 对阻力面进行分析, 确定廊道的空间位置及区域走向。同时, 提取最小成本路径交点作为研究区休闲农业旅游要素流动的关键节点, 根据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 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提升举措。
重庆市休闲农庄与农家乐分布现状(图 3)显示其定址多依赖于耕地、林地以及部分草地, 用地空间结构紧凑, 以主城区为轴心或沿长江流域集聚分布, 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重庆市现有休闲农庄除主城区及其周边区域外, 也零星分布于万盛区、秀山土家族自治县、万州区及开县等距主城区相对偏远的自然景区。农家乐也呈现相同的特点, 集聚分布于主城区及其周边区域, 部分零星分布于重庆市南部(如綦江县、南川市、江津市、武隆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及东部区域(如垫江县、万州区和黔江区等)。
图3 重庆市休闲农庄与农家乐分布现状
Fig. 3 Current status of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farms and farmhouses in Chongqing
1)源地。通过地图坐标点拾取, 选择分散于重庆市的 6 处休闲农业旅游源地, 包括一处自然保护区、三处森林公园和两处风景园区。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集自然保护区与自然景观以及民俗民风等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 具有不同地带的典型自然景观; 东山、仙女山和白市驿三处森林公园对重庆市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起重要作用; 云阳县的龙缸和黑山谷原始生态风景区地形幽险, 具有重庆的典型特征, 同时景点众多。以上所选源地丰富的风土、风俗、风景和风物等休闲农业旅游要素的流动, 可有效地带动周边区域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
2)生态禀赋。总体来看, 重庆市综合生态敏感性整体较低, 大部分地区敏感性等级为中轻度, 东北及东南山区和中部水域敏感性高, 中心城区敏感性低(图 4)。极敏感区面积为 614.95km2, 占区域总面积的 0.75%, 主要为河流和水库等水域, 在生态功能方面起着生物承载和要素流动廊道的作用, 与高度敏感性区共同支撑起生态安全的骨架。高度敏感区面积为 9157.12km2, 占区域总面积的 11.18%, 主要分布在中部长江沿线台地、西部低海拔丘陵区及东南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这些区域高程敏感性及坡度敏感性也较高, 土地利用类型多为林地, 植被覆盖度较好。中度敏感及轻度敏感区的面积全域总占比为 62.49%, 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中海拔山地区、西部和中部低海拔台地及低海拔丘陵区。
3)廊道网络。重庆市内共识别出 18 条廊道(图5), 其中较长廊道主要分布于重庆市北部–南部及中部水域区, 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水域及耕地为主, 空间展布多为南北走向, 与重庆市高程和坡度特征基本上一致。研究区缺乏东西向廊道, 尚未形成廊道网络, 休闲农业旅游的要素连通性较差。这是因为西部(如潼南县、大足县、荣昌县、合川市和铜梁县等区域)高程阻力较大, 休闲农业旅游源地较少, 尚未形成廊道网络, 东部(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黔江区等区域)坡度阻力较大, 对休闲农业旅游要素流动的作用以阻碍为主, 使区域网络发展受阻, 生态安全度降低。
4)关键节点。识别出的关键节点共有 40 个, 主要沿中部长江沿岸分布。其中, 交通关键点主要分布于 G69 银百高速和 G319 长涪高速等交通主干道旁, 同时包括寸滩长江大桥旁及城区边界交通纵横区域; 林地关键点分布于林区和山区等自然风景区, 如团包山、蔡家沟、包家山和天台山等区域前的台地, 以及森林公园、喀斯特旅游区和原始生态风景区等区域; 水域关键点沿长江干道及支流分布, 包括石芦河和五步江流域等。
图4 重庆市单因子敏感性及综合生态敏感性
Fig. 4 Single-factor and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 Chongqing
图5 重庆市“源地–廊道”空间域格局
Fig. 5 Spatial pattern of “source-corridor” in Chongqing
整体来看, 重庆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建设应围绕“一心两环、一廊两翼”的总体布局展开(图 6), 同时通过关键节点的强化以及廊道网络的提升, 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在全域内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1~6 分别为大巴山、重庆市东山森林公园、龙缸景区、重庆市白市驿森林公园、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黑山谷原始生态风景区
图6 重庆市休闲农业旅游空间域布局
Fig. 6 Spatial domain layout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ongqing
3.3.1 “一心两环、一廊两翼”
“一心”指重庆市主城核心区, 包括渝中区全域及大渡口、沙坪坝、江北、南岸和九龙坡五区处于内环的区域, “两环”指围绕重庆市主城区的外围拓展区以及发展新区。以“一心两环”打造的都市文化旅游中心包含目前主要的农家乐和休闲农庄, 可满足人口集聚区的日常休闲农业旅游基本需求。“一廊”为沿长江旅游文化长廊, 属于水域生态保护区, 同时包含多数关键节点, 可通过稳固和升级长江流域周边生态景观, 提升交通网络连通性, 对重庆打造“长江”生态文明旅游起关键作用。“两翼”为南北部的两条特色旅游观光带, 包括渝东北生态保育区、渝东北及渝东南重点生态保护区以及渝东南水土保持区, 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布局中, 该区域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 依托国家级重点生态保护区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等区域优势, 开发保护自然景观与民风民俗。
3.3.2关键节点强化
关键节点是连接休闲农业旅游要素流动廊道的关键点[31], 应对其针对性强化, 以便合理地利用资源, 精确地控制旅游产品布局, 提升产投比, 实现休闲农业旅游的全域优化。对于水域分布关键节点, 需要通过建立一定宽度的隔离带及水源污染的控制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来维持水域景观的休闲旅游价值; 同时重点打造水域旅游产品, 增加水路交通线路, 提高沿长江旅游文化长廊内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能力及辐射范围。对于交通关键节点, 需要加强建设, 提高交通承载量, 构建旅游通道, 减少时间和经济成本, 促进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同时在交通路线两侧建立绿化带, 降低生态景观的破碎度, 保障其与周围生态系统的连接, 防止人为因素造成要素流动廊道的通透性降低。对于临近林区和山区等自然风景区的关键节点, 应当重点打造林区山区旅游产品, 将自然旅游服务与人工旅游服务有机地结合, 提升关键节点的可承载旅游人数; 此外, 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建设中, 对这些区域应重视规划的合理引导作用, 基于生态禀赋条件进行科学布局, 以便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3.3.3 廊道网络提升
生态廊道网络的提升对于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 要[32]。针对目前廊道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应进行分类治理, 提升其连通性。水域应防止水土流失, 保持水源涵养, 维持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污染防治举措, 提升水质,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仅次于水域, 应在现有景观的基础上加以保护, 限制人为干扰, 通过设置缓冲区的方式进行该类廊道的建设。此外, 针对结构功能单一的耕地类廊道, 可将其部分发展为多功能、多层次的立体生态农业, 提升廊道稳定性, 减小外来因素的影响。
从重庆市休闲农业旅游网络的构建来看, 一方面, 应大力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 建设道路交通网络, 使其与其他旅游线路形成环线, 通过优化配置交通资源、调控和引导交通需要, 优化网络分布格局, 实现区域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 应以交通网络建设带动乡村旅游空间拓展, 促进周边地域与旅游点的良性循环, 形成“体验点–体验线–体验面”的休闲农业旅游完整体验过程, 促进休闲农业旅游要素的整合, 有助于休闲农业旅游的推广和长期发展。
总的来说, 重庆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建设应围绕“一心两环、一廊两翼”的总体布局, 在现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上, 加快旅游精品项目的推广, 立足当地环境及民风民俗等特色, 遵循景观要素与环境要素并重的原则, 从生态、娱乐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建设, 将休闲农业旅游要素转化为全域旅游产品, 打造休闲农业功能区。同时, 对于现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较为密集的区县, 应主动加强与周边村镇的互动与协调, 形成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旅游功能组团, 从市域尺度上避免区域旅游开发的单极化趋势, 形成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结构体系, 不同功能区之间既存在差异, 又可以互补, 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休闲农业旅游格局, 提升休闲农业旅游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本研究打破传统休闲农业旅游的静态分布现状, 基于全域休闲农业旅游要素统筹, 运用“源–汇”理论构建以“源地–廊道”为空间表现形式的整体格局, 并对重庆市休闲农业旅游空间域进行布局规划及优化提升, 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重庆市现有休闲农业旅游点多依附于耕地、林地及部分草地, 空间结构紧凑, 以主城区为轴心或沿长江流域集聚分布, 区县间发展不均衡; 2)重庆市中度及轻度敏感的区域总占比为 62.49%, 生态禀赋较好, “源地–廊道”空间域包括一处自然保护区、三处森林公园和两处风景园区共 6 个源地以及 18 条连接源地的廊道, 其空间展布多为南北走向; 3)“一心两环、一廊两翼”的空间布局及 40 个关键节点的强化、18 条廊道网络的提升是促进重庆市全域休闲农业要素流动的关键举措。
全域旅游是新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其核心内容是以不同功能区为中心, 架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空间域。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 丰富的乡村资源(如湿地、水域和森林等)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因其生态敏感性较高, 更易面临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因此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规划不能仅考虑旅游区点分布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均衡, 更应从全域旅游的视角进行布局优化[33]。重庆市多为山地丘陵, 长江流经市域, 其复杂的地形使乡村资源在旅游开发中更易遭受破坏,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当前休闲农业旅游面临的规划困境, 对我国其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规划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1)结合“源–汇”理论分析休闲农业旅游要素流动, 构建“源地–廊道”空间域, 打破休闲农业旅游的静态分布, 为休闲农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参考; 2)基于空间布局的关键节点与廊道网络优化, 促进区域形成特色组团, 实现休闲农业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创新性地引入“源–汇”理论分析休闲农业旅游分布, 构建了要素流动视角下的空间域, 与传统的静态视角相比, 增加了动态过程对空间分布的影响, 在休闲农业旅游探究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时也为“源-–汇”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做出尝试, 为休闲农业全域旅游实现路径提出可实施的方向与举措。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生态源地的选取没有统一标准, 目前源地的选取类别和数量有限,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未来有必要扩大选取指标的类型和数量, 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多次模拟实现效果好的同时指标体系体量小。本文构建以“源地–廊道”为空间表现形式的整体格局, 为全域休闲农业旅游要素流动提供了整体和系统性的建议, 如何在本研究基础上对各旅游功能区内不同类别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规划分析, 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 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Wan X. Research on leisure agriculture landscape planning driven by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EDMI 2019). Huhhot: Atlantis Press, 2019: 666–671
[2] Qiu S, Fan S. Recreational value estimation of subur-ban leisure agricul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Qianjiang-yue agritourism farm.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6, 13(1): 183–192
[3] 彭顺生. 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20(1): 94–98
[4] Sorensen F, Grindsted T S. Sustainability approaches and na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1, 91: 103307
[5] 杨振之. 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 旅游学刊, 2016, 31(12): 1–3
[6] Wang C, Wu S, Yang W, et al. Optimizing leisure agriculture by analyzing spatial patterns and tourists’ perceptions: evidence from Wuhan, China.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2, 10: 851321
[7] 朱世蓉. 复合型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及驱动力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4): 200–205
[8] 胡晓雯. 上海市休闲农业影响要素分析与空间布局引导.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12): 268–275
[9] 胡亚丹, 徐建华, 李治洪. 上海市休闲农业布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12): 2023–2031
[10] Liu C H, Yen L C. The effects of service quality, tourism impact, and tourist satisfaction on tourist choice of leisure farming types.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0, 4(8): 1529–1545
[11] Chang T C. Development of leisure farms in Taiwan, and perceptions of visitors thereto.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03, 15(1): 19–40
[12] Chen Y, Liu W, Li Z,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t perceived imag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the tourist behavioral intention. Revista Argentina de Clínica Psicológica, 2020, 29(1): 399–408
[13] Mastronardi L, Cavallo A, Romagnoli L. Diversified farms fac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first signals from Italian case studies. Sustainability, 2020, 12(14): 5709
[14] Stanovčić T, Peković S, Vukčević J, et al. Going entrepreneurial: agro-tourism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Montenegro. Business Systems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dvancing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n Economy, 2018, 9(1): 107–117
[15] 熊星, 唐晓岚, 刘澜, 等. 基于“源–汇”理论的传统乡村景观安全格局构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3(6): 143–151
[16] 陈利顶, 傅伯杰, 赵文武. “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 生态学报, 2006(5): 1444–1449
[17] Huang N, Wang H Y, Lin T, et al. Regulation frame-work of watershed landscape pattern for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based on ‘source-sink’ theory: a case study in the watershed of Maluan Bay, Xiamen City, China. 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6, 27 (10): 3325–3334
[18] Wu J, Zhu Q, Qiao N, et 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coal mine area based on “source-sink” land-scape theory — a case study of Pingshuo mining are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295: 126371
[19] Zhang Y, Li X, Tian Y. Study on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in 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Area based on the landscape ecology source-sink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8, 38(1): 65–72
[20] 董雅晴, 路紫, 张秋娈, 等. “农家乐”转向休闲农庄的四个本质——以河北省滦平县西沟满族乡为例. 农业经济, 2018(8): 27–29
[21] 马文斌, 付胜兰. 重庆市生态休闲农庄品牌形象、感知价值与消费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 20–31
[22] 李有绪. 城郊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23] 王润, 刘家明, 张文玲. 地理大数据视野下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类型区划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2): 138–145
[24] 潘竟虎, 董晓峰. 基于GIS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分区. 自然资源学报, 2006(2): 267–273
[25] 陈昕, 彭建, 刘焱序, 等. 基于“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的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地理研究, 2017, 36(3): 471–484
[26] 郭焕成.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1): 39–42
[27] 朱东国, 谢炳庚, 陈永林.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山地旅游城市旅游用地策略——以张家界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15, 35(6): 184–189
[28] 颜磊, 许学工, 谢正磊, 等. 北京市域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生态学报, 2009, 29(6): 3117–3125
[29] 刘孝富, 舒俭民, 张林波.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厦门为例. 生态学报, 2010, 30(2): 421–428
[30] 王琦, 付梦娣, 魏来, 等. 基于源– 汇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12): 4546–4554
[31] Peng J, Yang Y, Liu Y, et al. Link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circuit theory to identif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4: 781–790
[32] Huang B X, Chiou S C, Li W Y.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network structure in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Fuzhou city. Land, 2021, 10(8): 769
[33] Xiong B, Zhong X, He J.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for-one tourism.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1, 651(3): 032109
Realization Path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 in Leisure Agriculture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Element Flow: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Abstract In order to break the static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taki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he spatial domain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lement flow, and the “source-sink” theory is appl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raditional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ongqing mostly relies on cultivated land, forest land and grasslands, and the land space structure is compact, with the main urban area as the axis or along the Yangtze River.The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of Chongqing is relatively low, with moderate and mildly sensitive areas accounting for 62.49% of the total. The constructed “source-corridor” spatial domain includes 6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sources and 18 element flow corridors.Based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one center and two rings, one corridor and two wings”, the continu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the whole area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40 key nod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18 corridors network.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in Chongqing,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 management.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tourism;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 corridor network; space optimization; Cho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