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59卷 第2期 2023年3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59, No. 2 (Mar. 2023)

doi: 10.13209/j.0479-8023.2023.0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CGL037)资助

收稿日期: 2022–03–23;

修回日期: 2022–04–16

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特征与分区优化

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特征与分区优化

蒲金芳1,2 刘沙沙2 温良友2 高阳2 王数2,3,†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2.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00193; 3.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通信作者, E-mail: wangshu@cau.edu.cn

摘要 以江西省万年县为研究区, 通过构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Spearman 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权重指数等方法, 分析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特征, 并开展综合功能分区, 得到如下结论: 1)万年县呈现“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为主, 生态功能次之”的特征, 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 2)农村居民点多功能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尤为显著; 3)基于“分区+修正”的方法, 在协同发展、功能主导和绿色振兴的不同目标导向下将万年县划分为Ⅰ、Ⅱ、Ⅲ、Ⅳ和Ⅴ类区域。在农村居民点主导功能的基础上, 根据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划定综合功能区是优化乡村的有效路径, 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多功能; 权衡/协同; 功能分区; 万年县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乡村衰退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1]。在中国, “城进村衰”、农村空心化和“乡村病”问题凸出[2], 其中农村土地资源和人口快速下降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持续增加的矛盾显著, 严重地阻碍了乡村转型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协调[3–4]。《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指出,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5]。如何有效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 实现效益最大化, 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最强烈的表现和呈现形式[6], 对人类需求表现为多样性和灵活性, 具备多功能的属性[7], 在生活条件、农业生产和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随着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形态逐渐由均质同构转向异质多样, 其功能形式也由单一的生活居住功能向多功能综合的趋势转变[8–9], 农村居民点功能之间的作用关系趋向综合化和复杂化[10]。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间呈现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11–12], 对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居民点优化策略带来挑战。同时, 以数量为目标的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而忽视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及其功能承载多样性的改造模式已无法满足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 更无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政策导向与现实需求的双重驱动下, 聚焦农村居民点功能特征开展分区研究, 对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农村居民点分区优化已开展大量研究, 涉及地理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13]。在优化视角下以生活、生产和多功能为主, 生产视角下强调耕作便利度[14]和交通可达性[15]等目标, 生活视角下提倡“以人为本”的模式, 聚焦日常生活行为与多元社会感知[16]、社会交往[17]和预防灾害风险[18]等, 生态视角下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19]和生态敏感性评价[20]等作为重要约束条件, 全面和客观地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提供指导, 功能视角下以协调发展各项功能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11,21]。在优化模式上, 一是科学地确定农村居民点体系, 统筹不同等级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关系, 优化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22–23]; 二是从资源条件[24]、区位交通[25]和农户意愿[26]等方面, 通过构建农村居民点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结果分级分区, 从而制定差异化调控策略[27]; 三是基于多维度的综合优化模式, 因地制宜地解构农村居民点优化目标, 识别不同维度的时空异质性, 从而构建差异化优化路径, 以便有效引导宜居乡村建设[26,28]。在优化尺度上, 由于实践导向的差异, 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单元包括行政区[29]、格网[30]和地块尺度[31]。上述研究结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但基于功能视角的研究很少考虑各项功能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些关系通常以权衡或协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权衡”是指一种功能的增加会导致另一种功能的减少, “协同”则是同时增加的趋势。如何将多功能权衡的理念融入农村居民点多功能分区中, 更好地指导农村居民点优化, 仍需开展综合性研究。

江西省万年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 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区, 是贫困和生态脆弱交织的区域, 正经历着中国乡村转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乡村病”[32]。万年县在江西省“一群两带三区”的发展格局中偏离主轴, 三产融合发展缺乏持续动力, 进一步加剧乡村要素的外流, 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均发生剧烈变化。因此, 本文立足于村域尺度, 以万年县为例, 分析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 确定农村居民点主导功能分区, 通过识别各项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 探讨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进一步修正功能分区, 以期为农村居民点优化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 隶属上饶市, 总面积为 1140.76km2。地处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地貌可划分低山、丘陵和平原, 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区。受复杂地形地貌影响, 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零散, 集聚程度较低。全县共辖 6 个乡、6 个镇, 考虑到部分地域的特殊性与数据的有限性, 最终对县域内 128 个行政村开展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研究, 研究区概况如图 1 所示。

1.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包括两部分。1)地理空间数据: 2018年万年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行政村边界等来源于万年县自然资源局; 30m 分辨率 DEM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2)社会经济数据: 主要包括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 统计数据来源于《万年县统计年鉴(2019)》和《万年县农业普查年报》, 调研数据是作者所在课题组与12 个乡镇政府、当地村委会和居民座谈, 通过收集资料和填写调查问卷整理得到的村级数据。

2 研究方法

2.1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评价模型

2.1.1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农村居民点由多要素组成, 是由不同结构形成的具有多功能性的复合社会–生态系统[33], 受内部功能与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已有学者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功能的角度, 将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 开展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评价研究[11,26], 对开展农村居民点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基于此, 本文构建万年县农村居民点多功能指标体系(表 1)。

width=229.6,height=218.05

图1 研究区概况

Fig. 1 Location of Wannian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

1)生活功能为农户吃穿住行等方面提供服务, 主要考虑生活居住和生活保障情况。从农户居住水平的角度, 选取居住用地面积比例、三层楼以上房屋数比例和户均宅基地面积, 综合表征农户的居住条件; 从生活便利程度和生活水平的角度, 选取硬化路面占比、商家数量和中等家庭年收入, 综合表征生活保障情况。

2)生产功能为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提供场所, 也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拓展农户生计来源提供服务, 主要从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两方面考虑。鉴于研究区是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传统农区,且耕地流转率较高, 从农户生计的角度, 选取亩均耕地毛收入、耕地流转率和农业机械化率来表征农业生产水平, 以便综合表征农户获得农业收入来源的能力。从非农生产要素及其产值角度, 选取非农人口比例、非农生产用地面积和二、三产业收入水平来综合表征非农生产水平。

3)生态功能为建设美丽农村人居环境服务, 主要考虑农村居民点外部生态功能的适宜性, 分别从农村居民点外部生态功能的正、负影响方面进行表征。在生态功能的负向影响方面, 选取地质灾害和坡度进行综合表征。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反映对农村居民点生态功能的潜在威胁, 坡度越大表明农村居民点生态功能越弱。在生态功能的正向影响方面, 考虑到绿地是评价外部生态功能适宜性的重要因素, 选取人均绿地面积和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综合表征。

表1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residential functions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计算方法与说明单位属性 生活功能生活居住居住用地面积比例居住用地面积/行政村总面积%+ 三层楼以上房屋数比例三层楼以上房屋数量/房屋总数量%+ 户均宅基地面积宅基地面积/总户数m2+ 生活保障硬化路面占比硬化道路长度/道路总长度%+ 中等家庭户均年收入以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求平均值元+ 商家数量为本村提供便利服务的商家数量个+ 生产功能农业生产亩均耕地毛收入耕地毛收入包括耕种、流转等方式获得收入元+ 耕地流转率流转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 农业机械化率机耕面积/耕地总面积%+ 非农生产非农人口比例非农业人口/总人口%+ 非农生产用地面积非农生产用地面积/行政村总面积m2+ 二、三产业收入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元+ 生态功能环境桎梏地质灾害按照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 其对应的值为1, 0.5和0–– 坡度通过30 m DEM数据, 在ArcGIS中计算得出–– 生态保育人均绿地面积绿地面积/总人口数m2+ 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服务总量/行政村总面积元/hm2+

说明: “+”表示指标属性为正向指标, “–”表示指标属性为负向指标。

2.1.2农村居民点多功能测度

由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在评价过程中不涉及确定权重问题, 有效地避免了评价中存在主观性的问题, 评价结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水平, 在区域综合评价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 也可用于综合指数的测度[34]

正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width=159.05,height=28.8 (1)

负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width=159.05,height=28.8 (2)

其中, Ui, LiTi分别为 xi 的最大值、最小值和阈值, 结合本文指标特性和研究对象, 采用各个指标的平均值作为阈值。

综合指数测度公式如下:

width=100.8,height=33.8 (3)

其中, width=11.25,height=15.05width=11.25,height=16.3为第i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 S为农村居民点功能的测度值, width=41.3,height=15.05

2.2 权衡/协同分析

作为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 Spearman 相关分析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服务或土地利用多功能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中[35]。本文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分析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

二元局部 Moran’s I 通过给定空间单元中一个变量的观测值与相邻空间单位中另一个变量的观测值的比较来揭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本文采用双变量 Moran’s I 来量化农村居民点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异质性, 计算方法如下:

width=127.7,height=45.7 (4)

其中, width=51.95,height=13.75width=10,height=13.75分别为行政村 ij 的不同功能价值量; width=8.75,height=11.25width=8.75,height=13.75 为所有行政村不同功能价值量的均值; n 为所有研究区行政村的总数量; wij 为研究范围内行政村 ij 之间的空间相邻权重矩阵。

2.3 优势功能测度

显示性比较优势权重指数(weighte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WRCA)在国际贸易研究等方面应用广泛[36], 本文借鉴 WRCA 模型来识别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的优势功能:

width=175.3,height=30.7 (5)

其中,width=16.3,height=16.3表示 i单元 k功能的值, Xi表示 i单元功能的总值,width=18.15,height=16.3表示研究区 k功能的总值, Xw表示研究区功能总值, Ns表示参与比较的功能数量。本文中, 1≤Ns≤3, 1≤i≤128, k, Ns, iN

2.4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分区方法

虽然在地理学或景观生态学领域已经开展广泛的功能分区研究, 但大多以主导功能进行功能区划, 较少考虑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37]。在已有的主导功能分区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深入解析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间复杂、综合的关系, 是把控分区单元多功能特征的有效路径。因此, 本文借助权衡/协同的理念, 梳理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 修正基于主导功能分区结果, 以便更好指导农村居民点优化方向。本文遵循一致性和相似性的原则, 提出“分区+修正”的综合分区思路, 建立一套系统的分区方法划分功能区域(图 2), 不同功能类型区的内涵如表 2 所示。

1)基于主导功能的初步分区。系统地评估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的状态, 识别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功能。将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的评价结果为作为分区指标, 通过式(5)识别各评价单元的比较优势功能, 进行主导功能分区, 作为农村居民点功能分区的基础。

2)基于各项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分区修正。在初步分区的基础上, 通过量化农村居民点各功能间权衡与协同的空间关系, 明晰不同评价单元内各项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类型。按照修正准则, 对初步分区结果进行修正, 得到综合功能分区结果。

3 结果分析

3.1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特征

3.1.1全局空间特征

根据万年县农村居民点多功能全局 Moran’s I的计算结果, 生活、生产和生态功能的全局Moran’s I 分别为 0.2925, 0.1793 和 0.4950, 表明万年县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 生态功能空间集聚效应更显著。生活、生态功能的散点大部分位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 表明万年县生活和生态功能指数在空间上以高值与高值集聚和低值与低值集聚为主, 而生产功能在四个象限的分布数量相当, 表明生产功能空间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特征不显著(图 3)。

width=481.9,height=198.45

图2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分区方法

Fig. 2 Method of multi-functional zon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表2 不同功能类型区的内涵

Table 2 Connotation of different functional areas

类型区内涵 Ⅰ生活、生产与生态功能间以协同关系为主, 可以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实现功能间综合效益最优 Ⅱ在生产或生活功能主导下, 各项功能之间存在权衡效应, 但在协同目标的导向下, 能减弱功能之间的权衡效应 Ⅲ各项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效应不显著, 以生活功能为优势功能的区域, 保证其优势功能为区域最主要发展的功能 Ⅳ各项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效应不显著, 以生产功能为优势功能的区域, 保证其优势功能为区域最主要发展的功能 Ⅴ在以生态功能为主导或各项功能间均为低低协同关系时, 生产、生活功能较低

3.1.2局地空间特征

从图 4 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指数为0.0583~0.5529, 低水平、较低水平和中等水平行政村占比均为 22.66%, 较高水平和高水平行政村占比分别为 25.78%和 6.25%, 中等水平以上的行政村占比为 54.69%, 在空间上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格局。从集聚特征看, 热点区呈现多核分布的特征, 主要分布在陈营镇、齐埠乡和苏桥乡, 其余零散分布于县域内, 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对乡村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改善了乡村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 同时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备, 生活功能相对较高; 冷点区主要位于青云镇和裴梅镇东部, 处于边缘的低山地带, 区位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产业基础薄弱, 限制了区域生活功能的提升。

农村居民点生产功能指数为 0.0163~0.4763, 低水平、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较高水平和高水平行政村占比分别为 14.06%, 23.44%, 25.00%, 22.66%和14.84%, 以中等水平行政村为主, 中等水平以上行政村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 该区域地处平原, 临近鄱阳湖, 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从集聚特征看, 热点区沿“石镇–梓埠–湖云–齐埠”一线的水系呈带状分布, 该区域地势平坦, 水热资源丰富, 发展“稻田生态渔业”, 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农业生产能力; 冷点区呈现“一大一小”的分布特征, 以上坊乡和苏桥乡为主, 齐埠镇北部为辅, 该区域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以小农生产为主。

农村居民点生态功能指数为 0.0431~0.4982, 低水平、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较高水平和高水平行政村占比分别为 13.28%, 32.03%, 31.25%, 17.97%和5.47%, 较低水平行政村占比最大, 表明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生态功能整体水平偏低, 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从集聚特征看, 热点区呈片状集中分布于梓埠镇、湖云乡、石镇镇和齐埠乡, 该区域地处平原, 地质灾害等级低, 生态农业规模较大; 冷点区呈现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分布特征, 主要分布在大源镇、青云镇、裴梅镇和苏桥乡, 该区域地形起伏度相对较大, 虽然植被覆盖面积大, 但地质灾害发生率高, 农村居民点生态适宜性差。

width=217.05,height=453.1

图3 万年县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莫兰散点图

Fig. 3 Moran scatter map of rural residential mutifunctions in Wannian County

3.2 农村居民点权衡协同关系分析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的主要集聚场所, 也是他们日常作息、起居及交往的场所, 生活功能自然居于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的首位[6]。此外, 农户会在生活的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活动来维持生计, 因此农村居民点的生产功能非常重要。本文中农村居民点功能的优先关系遵循如下顺序: 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

基于上述功能优先级, 计算得到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指数的 Spearson 秩次相关系数(表 3)。可以看出, 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之间均正相关, 即存在协同关系, 但仅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的相关性显著, 表明万年县乡村生活水平与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总体上看, 万年县农村居民点多功能之间均为协同关系, 但协同作用效果差异较大, 生活、生产与生态功能之间的协同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识别万年县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之间权衡协同关系的特征, 通过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各项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空间格局(图 5)。结果表明, 各项功能之间存在明显的权衡与协同关系, 不同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在空间上具有显著差异。

3.3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综合分区及优化策略

通过识别评价单元的优势功能, 确定主导功能分区(图 6(a))。结合农村居民点多功能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分析结果, 按照分区修正准则修正主导功能分区, 最终得到万年县农村居民点综合功能分区图(图 6(b))。

Ⅰ类区分布在县域西北部, 包括梓埠镇、湖云乡、石镇镇和齐埠镇, 涉及行政村 20 个, 占比为15.63%。该区域内 3 种功能基本上处于较高水平和高水平, 各项功能间以协同关系为主。该类区域应以村庄规划为引领, 科学合理地安排用地布局, 完善农村居民点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配套; 其次, 适当提高农户居住密度, 增加拓宽道路改造工程, 提升农户生活生产便利程度, 并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徽派建筑元素融入农房改造, 打造村庄红色书屋亮化工程, 形成特色地域文化。

Ⅱ类区呈“插花式”分布, 散落于万年县域内, 涉及行政村 29 个, 占比为 22.66%, 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间存在权衡关系。该类区域主要分布在行政边缘区和工矿集聚区, 基础条件较好, 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显著, 优化方向宜以缓解权衡关系、形成功能协同为主要目标。在立足资源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合理地划定建设用地边界, 控制农村居民点的规模与发展方向, 在享受村镇企业带来的基础设施提高的福利的同时, 尽可能减少对农村居民点带来的噪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对于山区村庄, 应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缓解自然灾害与生态破坏对居住环境的胁迫,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width=476.25,height=346.4

图4 万年县农村居民点多功能性及冷热点空间分布

Fig. 4 Spatial pattern of cold and hot spots of rural residential multi-functions in Wannian County

表3 万年县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相关性分析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ural residential multifunctions in Wannian County

功能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 生活功能1.0000 0.1877*0.1014 生产功能– 1.00000.1552 生态功能––1.0000

注: *表示在显著性水平0.05下(双尾)相关性显著。

Ⅲ类区各项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不显著, 以生活功能为主导的功能区主要分布在齐埠–汪家–陈营一线以及苏桥乡, 共涉及行政村 35 个, 占比为 27.34%。区域内大多数农村居民点靠近城区或镇中心, 交通条件较好, 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外出务工人口较多, 农村居民点以生活功能为主。该类区应以提升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功能为主要目标, 强调农村居民点的宜居水平。一方面, 依托地方乡镇企业, 采取村企共建的方式开展住房更新、设施配套、绿化建设等项目, 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点的居住适宜性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 强化生活载体功能, 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充分供给, 如增加村镇公共交通线路, 优化快递网点的分布, 从而满足农户日常生活需求。

Ⅳ类区以生产功能为主导, 涉及行政村 27 个,占比为 21.09%。该区域多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农业与非农业活动, 具备规模化的基础。对于农业生产功能较强的农村居民点, 应壮大集体经济, 鼓励企业技术管理优势与地域农业资源结合, 如雷竹产业和香蜜薯种植基地等, 打造特色精品农业, 形成规模农业组织, 提升农户生计水平; 对于非农生产功能较强的农村居民点, 应在高效集约利用的前提下, 适当扩大经营规模, 形成产业链, 由单一产业转向多功能的综合产业, 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发展, 提升产业发展的韧性。

width=476.6,height=168.45

图5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空间分布

Fig. 5 Trade-off/synergy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residential multi-functions

width=352.2,height=171.6

图6 万年县农村居民点功能分区结果

Fig. 6 Functional zon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in Wannian County

Ⅴ类区主要分布在石镇镇、大源镇、青云镇、上坊乡以及裴梅镇, 共涉及行政村 17 个, 占比为13.28%。该区域主要位于青云镇、上坊乡及行政边界行政村, 地理条件具有一定局限性, 受地质灾害的影响较大, 村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针对该类型区, 主要遵循“绿色振兴”的思路, 科学地划定建设用地增长边界, 有序地引导区域农村居民点退出, 进行生态复垦, 结合“增减挂钩”等政策获取农村整治专项资金, 为全域生产、生活要素的配置提供弹性空间。同时,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的导向下, 对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差的区域开展综合整治, 保障农户的基本生活条件。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以江西省万年县为研究区, 通过构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Spearman 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权重指数等方法, 分析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特征并开展综合功能分区, 得到如下结论。

1)万年县农村居民点呈现“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为主, 生态功能次之”的特征, 各项功能的空间分布存在区域差异。

2)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以协同关系为主, 其中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的协同关系显著, 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3)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间的作用关系, 是开展功能分区研究的有效路径。基于“分区+修正”的方法, 在协同发展、功能主导和绿色振兴的不同目标导向下, 将万年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Ⅰ、Ⅱ、Ⅲ、Ⅳ和Ⅴ类区域。

4.2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 农村居民点正在经历转型与重构的过程, 识别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及之间的关系, 是农村居民点分区优化的新方向。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在空间上存在较多的重叠, 也证明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在同一研究单元内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 在分区研究中综合考虑功能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十分重要, 与曲衍波等[11]基于农村居民点多功能间协调性, 以多功能协同发展为目标的分区思路一致。但是, 在社会资源有限和乡村差异化发展的前提下, 协同发展只能是部分区域的优化目标, 适应区域特点而确定不同的目标导向才是农村居民点优化的有效路径。本文在协同发展、功能主导和绿色发展的目标导向下, 划分Ⅰ、Ⅱ、Ⅲ、Ⅳ和Ⅴ类区, 并制定优化策略, 可为有效地配置乡村振兴要素以及资源分配提供指导, 有助于推动全局乡村振兴。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1)囿于数据收集的限制, 各项功能之间的量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2)考虑农村居民点功能时, 仅以主要功能表征, 具有普遍性, 但缺乏区域针对性(如部分学者在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还量化了农村居民点的心理功能[38]和留置功能[39]等)。

参考文献

[1] Liu Y, Li Y.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 Na-ture, 2017, 548: 275–277

[2]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3] Qu Y, Jiang G, Zhao Q, et al. Geographic identify-cati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ultifun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a case study of 804 typical villages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 166: 1202–1215

[4] Yang Y, Liu Y, Li Y, et al. Quantify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urban expansion in Beijing du-ring 1985–2013 with rural-urba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Land Use Policy, 2018, 74: 220–230

[5] 刘春艳, 张继飞.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岷江上游典型县域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37(14): 266–273

[6] 张佰林, 张凤荣, 高阳, 等.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与空间分异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12): 216–224

[7] 王勇, 李广斌. 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 城市规划, 2011, 35 (7): 54–60

[8] 晨光, 张凤荣, 张佰林. 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演变——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 1316–1323

[9] 曲衍波. 论乡村聚落转型. 地理科学, 2020, 40(4): 572–580

[10] 屠爽爽, 周星颖, 龙花楼, 等.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经济地理, 2019, 39(11): 142–149

[11] 曲衍波, 刘敏, 朱伟亚, 等.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格局与协调性优化模式.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659–673

[12] 张佰林, 姜广辉, 曲衍波.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 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解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13): 253–261

[13] Liu Y. Introduction to land use and rur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18, 74: 1–4

[14] 魏璐瑶, 陈娱, 张正方, 等. 多情景视角下基于空间组合识别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江苏省新沂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21, 40(4): 977–993

[15] 杨忍. 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达性的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859–1871

[16] 罗燊, 余斌, 张向敏. 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与优化——以江汉平原典型乡建片区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7): 1725–1735

[17] 李伯华, 曾菊新. 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5): 84–88

[18] 戴军, 陈文君, 申淑娟. 基于综合灾害风险评估的高原山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为例. 灾害学, 2021, 36(4): 119–125

[19] 文博, 刘友兆, 夏敏.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8): 181–191

[20] 汪什豪, 李全, 邓少华, 等. 基于生态敏感性和用地适宜性分析的农村居民点评价与优化——以海南省屯昌县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3): 27–35

[21] 黄万状, 石培基. 河湟地区乡村聚落位序累积规模模型的实证研究. 地理学报, 2021, 76(6): 1489–1503

[22] 杨凯悦, 宋永永, 薛东前. 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资源科学, 2020, 42(7): 1311–1324

[23] 关小克, 张凤荣, 刘春兵, 等. 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特征及优化布局研究. 资源科学, 2013, 35(3): 536–544

[24] 孔雪松, 金璐璐, 郄昱, 等. 基于点轴理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8): 192–200

[25] 孔雪松, 陈俊励, 刘殿锋, 等. 农村宅基地退出潜力空间分异与分层协同分区——以湖北宜城市为例. 资源科学, 2021, 43(7): 1322–1334

[26] 杨和平, 杨朝现, 信桂新, 等. 西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评价与优化策略——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2): 153–161

[27] 王兆林, 杨庆媛, 李计, 等. 山地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以重庆渝北区石船镇为例. 经济地理, 2019, 39(9): 182–190

[28] 马利邦, 豆浩健, 谢作轮, 等. 基于整合驱动因素和适宜性评价的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3): 246–255

[29] 曲衍波, 张凤荣, 姜广辉, 等. 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11): 290–296

[30] 马利邦, 田亚亚, 谢作轮, 等. 微观尺度绿洲乡村聚落质量评价及其空间重构.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5): 227–234

[31] 陈永林, 谢炳庚. 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 地理研究, 2016, 35(1): 184–194

[32]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5): 866–879

[33] 关小克, 王秀丽, 张凤荣, 等. 生态刚性约束下的山区农村居民点整治与调控——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资源科学, 2017, 39(2): 220–230

[34] 刘愿理, 廖和平, 李涛, 等.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2): 75–83

[35] 刘超, 许月卿, 卢新海. 生态脆弱贫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权衡/协同格局演变与优化分区——以张家口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21, 41(1): 181–190

[36] Proudman J, Redding S. Evolv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 8(3): 373–396

[37] Lyu Y, Wang M, Zou Y, et al. Mapping trade-offs among urban fringe land use functions to accurately support spatial planning. Sci Total Environ, 2022, 802: 149915

[38] 杨丽霞, 李胜男, 苑韶峰, 等. 宅基地多功能识别及其空间分异研究——基于嘉兴、义乌、泰顺的典型村域分析.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2): 49–56

[39] 赵庆磊, 马雯秋, 曲衍波, 等. 宅基地多功能演变与形成机理. 资源科学, 2021, 43(7): 1454–1466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Zoning Optimiz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Muti-functions in Hilly Areas of South Yangtze Basin

PU Jinfang1,2, LIU Shasha2, WEN Liangyou2, GAO Yang2, WANG Shu2,3,†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2. College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3. Key Laboratory for Agricultural Land Quality, Monitoring and Control,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Beijing 100193;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wangshu@cau.edu.cn

Abstract Taking Wannian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area,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residential multi-functions, using the methods of full arrangement polygon comprehensive graphic method,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explicit comparative advantage weight inde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multi-functions and carries out com-prehensive functional zo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Wannian Count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function and production function are the main, followed by ecological function”, which is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2) There is a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ulti-function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especially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iving function and production function. 3) Based on the method of “zoning + revision”, Wannian County is divided into I, II, III, IV and V regions under the different goal orientation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unction leading and green revitalization.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unctions based on the leading function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the delimitation of comprehensive functional area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optimize rural area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ial area; multi-functions; trade-off/synergy; functional zoning; Wannian Cou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