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59卷 第1期 2023年1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59, No. 1 (Jan. 2023)
doi: 10.13209/j.0479-8023.2022.1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1127)和上海大学青年英才启航计划资助
收稿日期: 2022-02-21;
修回日期: 2022-10-09
摘要 为模拟真实的社会化场景, 探究自我聚焦如何影响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与状态焦虑, 采用演讲与自由观看任务, 105名被试在实验室中面对屏幕进行即兴演讲, 同时自由观看提前录制的包含12位听众的录像, 听众分别表现出正性、中性和负性的反馈。研究中操纵被试的自我聚焦(高自我聚焦条件或低自我聚焦条件), 采用眼动仪测量被试在演讲中对正性、中性和负性反馈的注意, 并使用生理仪测量皮肤电和心率。结果显示, 自我聚焦在整体上减少了高、低社交焦虑组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 高、低社交焦虑组的心率在高自我聚焦条件下均比低自我聚焦条件下快。研究结果表明, 自我聚焦削弱了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刺激的注意加工。
关键词 社交焦虑; 自我聚焦; 注意偏向; 状态焦虑; 演讲任务; 眼动
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其特点是个体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害怕来自他人的负性评价[1]。由 Clark 等[2]和 Heimberg 等[3]分别提出的两个经典社交焦虑认知病理模型均认为, 自我聚焦(self-focus)是维持社交焦虑的核心病理成分之一。自我聚焦指个体意识且关注到与自我有关的或内部产生的信息[4], 包括身体状态、想法和记忆情绪等。与低社交焦虑个体相比, 高社交焦虑个体在多种社交情境中均报告有更高程度的自我聚焦, 例如与陌生人对话[5]、被摄像机拍摄[6]或是被告知自己的心率能被他人听到[7]等。研究表明, 自我聚焦会对社交焦虑个体的认知、生理、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影响[8–9]。自我聚焦使得个体高估受到他人负性评价的风险[7], 使个体产生更多的负性自我评价、焦虑感、生理唤起[10]和社交减退[11]的行为以及社交情境后的负性事后加工[12–13]。神经网络连接的研究显示, 自我聚焦与对内注意和对外注意之间转换的受损有关[14]。此外, 针对自我聚焦的临床干预(如注意力训练)能够有效地减少自我聚焦与焦虑症状[15–16]。可见, 自我聚焦是社交焦虑病理机制的核心因素。
自我聚焦如何影响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社交焦虑的认知病理模型中, 对外部信息的注意偏向也是核心成分之一, 且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焦点[2–3]。研究表明, 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威胁性信息或负性信息存在注意偏向[17]。点探测研究发现, 与低社交焦虑个体相比, 高社交焦虑个体更多地将注意分配在带有威胁性的面孔上[18–19]。采用眼动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类似的证据, 相对于低社交焦虑个体, 高社交焦虑个体表现出关注负性刺激、回避正性刺激的注意模式[20]。
在自我聚焦与外部注意偏向的关系方面, 社交焦虑的两个经典认知病理模型在理论构建中提出不同的假设。Heimberg 等[3]认为, 自我聚焦会增加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威胁性信息的警觉, 即当社交焦虑个体更关注自我时, 会更多地探测到来自外界的负性反馈信息; Clark 等[2]则认为, 自我聚焦会减少社交焦虑个体加工外部刺激和信息的注意资源, 削弱社交焦虑个体的外部注意。有相应的研究考查了自我聚焦与个体对外部信息注意之间的关系[21–23], 但研究结果不一致, 未能完全证实上述两个理论假设中的任何一个。一项研究采用自由观看任务, 呈现 4 种情绪面孔(高兴、愤怒、厌恶和中性)的材料, 发现高社交焦虑个体比低社交焦虑个体报告更多的自我聚焦, 也更少地观看情绪面孔, 但自我聚焦与观看面孔的时长不存在相关性[22]。然而, 该研究并未直接操纵自我聚焦, 仅能呈现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更为有力的证据来自直接操纵自我聚焦的研究: 相比于低自我聚焦条件, 社交焦虑个体处于高自我聚焦条件中时会高估观察自己的观众的数量, 且估测值更接近实际值[23], 说明自我聚焦状态下社交焦虑个体可以更准确地探测外部信息, 该研究结果支持 Heimberg 等[3]的理论假设。另一项研究的结果则存在一些矛盾[21]: 一方面, 在低自我聚焦条件下, 社交焦虑组呈现对厌恶面孔的注意偏向, 而在高自我聚焦条件下, 社交焦虑组未呈现对厌恶面孔的注意偏向, 这一结果支持 Clark 等[2]的理论假设, 即自我聚焦减少了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信息的注意; 另一方面, 在高自我聚焦条件下, 控制组表现出对厌恶面孔的注意偏向的趋势, 在低自我聚焦条件下未发现这种趋势, 该结果更偏向 Heimberg 等[3]的理论假设, 即自我聚焦使个体对外部负性信息更注意警觉。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 仅考察对两种情绪面孔(厌恶和中性)的注意偏向, 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社交信息(包括正性、负性和中性)。可见, 对于自我聚焦与个体对外部信息注意之间存在何种关联, 更符合哪一个理论假设, 以往的研究未得到一致的结果,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 上述研究均采用静态面孔图片, 但真实的社交场景则是动态变化的。因此, 在更为真实的社交情境中, 自我聚焦如何影响个体对外部信息的注意, 仍是一个有待考察的问题。
自我聚焦与个体状态焦虑之间的关联也存在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在实验室情境下操纵自我聚焦的研究发现, 自我聚焦会导致更高的自我报告的状态焦虑与生理唤起[24–25], 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自我聚焦与客观测量的生理唤起水平升高有关[26–27]。然而, 也有研究未发现自我聚焦与状态焦虑之间的关联[11]。这些不一致的研究发现可能与自我聚焦的操纵方式不同有关(采用指导语、在实验室摆放镜子或增加旁观者), 也可能与测量状态焦虑的指标不同有关(采用自我报告, 或测量心率、皮肤电等生理指标)。
鉴于上述背景,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考察高、低社交焦虑个体在模拟的真实社会化场景(演讲任务)中, 自我聚焦对外部社交信息的注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演讲与自由观看任务[20], 要求被试在实验室面对屏幕进行一个即兴演讲, 同时自由观看提前录制的 12 名听众录像, 分别表现出正性、中性和负性的反馈信息, 用眼动仪测量被试在演讲中对不同效价反馈信息的注意。我们的研究预期是高自我聚焦条件下, 高社交焦虑个体会呈现出更多的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即符合 Heimberg 等[3]的理论假设。同时, 针对以往研究中自我聚焦与状态焦虑之间的关联存在矛盾, 尤其是采用生理指标考察状态焦虑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1,24–25]问题, 本研究第二个目的是探究自我聚焦对状态焦虑影响。本研究拟测量皮肤电和心率这两个体现状态焦虑的生理指标, 我们的研究预期是高社交焦虑个体会呈现更高程度的状态焦虑, 并且自我聚焦会使高、低社交焦虑个体的状态焦虑均有所上升。
通过网络广告, 在北京某大学及附近招募大学生被试, 广告描述了社交焦虑高或低的表现情况与实验任务, 有 298 人填写在线问卷报名, 问卷包括社交交往焦虑量表(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Scale, SIAS)、社交恐惧量表(Social Phobia Scale, SPS)和人口学变量。依据 SIAS 和 SPS 的常模分数[28], 筛选 SIAS 或 SPS 在一个标准差以下(SIAS 低于 18 分或 SPS 低于 10 分)和一个标准差以上(SIAS 高于 42分或 SPS 高于 37 分)的应答者, 邀请其参与实验。
最终有 105 名被试参与实验, 年龄为 18~36 岁, 平均年龄 21.73±3.52 岁, 男性 37 人(35.24%), 女性68 人(64.76%), 包括高社交焦虑者 51 人、低社交焦虑者 54 人, 两组被试的性别和年龄无显著差异。
1.2.1 SIAS与SPS中文修订版
SIAS 和 SPS 量表最初由 Mattick 等[29]根据社交焦虑障碍的描述而制定, 其中 SIAS 测量个体在与人会面、交谈和互动的社交情境下的表现, SPS 测量个体在被观察情境下的焦虑和害怕, 两者被认为是一个更大的测量工具的两个分量表, 通常同时使用, 中文版由叶冬梅等[28]修订。SIAS 和 SPS 分别有 19 个条目和 20 个条目, 均为 5 点评分(0 为完全不符合, 4 为完全符合)。这两个量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 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SIAS Cronbach’s α = 0.91 和 SPS Cronbach’s α = 0.95。
1.2.2 自我聚焦量表
自我聚焦量表(Self-Focus Scale, SFS)由 Woody等[30]编制, 测量个体在社交互动中将注意力聚焦于自身(如躯体反应、行为表现和想法等)的倾向, 为注意关注问卷(Focus of Attention Questionnaire)的分量表, 包含 5 个条目, 5 点评定(0 为完全不符合, 4 为完全符合)。本研究采用 SFS 量表对被试进行操纵检验, 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Cronbach’s α=0.76。
为了向被试呈现正性、中性和负性的社交信息, 并保证所有被试观看的刺激一致, 采用提前录制的时长为 3 分钟的听众视频[20]。视频中包含 12名听众, 男性与女性听众各 6 名, 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效价听众各 4 名(其中男性和女性各 2 名)。每个听众均以一个 270×220 像素的矩形窗口呈现, 形成一个 4×3 的窗口矩阵。在视频中, 所有听众在最初 30 秒保持中性表情, 在后 150 秒开始表现出事先定义的相应情绪。该视频有两个版本, 用来平衡听众性别、窗口位置和情绪效价(如, 版本 1 中表示赞许的听众会在版本 2 中表示不满)。实验过程中, 单数编号被试使用版本 1 视频, 双数编号被试使用版本 2 视频。
1.4.1 眼动仪
采用红外线眼动仪系统 (SMI iView X™ Hi-Speed System, SensoMotoric Instruments GmbH)记录被试的左眼眼动轨迹。仪器采样频率为 500 Hz, 空间分辨率为 0.01°。视频刺激呈现在黑色屏幕上, 距离被试双眼间约 60cm, 采用 IIYAMATM 彩色图像显示器(型号: HM204DT; 刷新率: 85Hz; 分辨率: 1024×768; 显示屏大小: 22 寸)。实验中, 被试头部用仪器支架上的额托固定, 确保眼动测量的准确性。
1.4.2 多导仪
实验中采用 MP150 心理生理监控系统(BioPac Systems TM,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测量被试的皮肤电和脉搏数据。测量皮肤电的银/氯化银电极配上生理等压的氯化钠导电膏, 电极固定在被试的左手食指和无名指腹上。测量脉搏的感应器固定在左手中指上。
每名被试到实验室单独进行实验, 主试向其说明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被试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固定生理仪的测量设备, 被试休息 5 分钟, 以便测量生理基线值。随后, 被试坐到眼动仪前, 固定头部位置, 主试说明眼动仪注意事项, 进行眼动仪校正。接下来, 屏幕上呈现指导语, 被试需要就“中国教育制度及相关内容”进行 3 分钟演讲, 会有12 名听众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观看演讲。在确保被试理解实验任务与演讲主题后, 进入 1 分钟的准备。正式开始演讲前, 为操纵被试在演讲中的自我聚焦, 屏幕随机呈现下述两段指导语之一, 指导语参考以往研究[12–13]中对自我聚焦的操纵方式。
高自我聚焦组提示为: “在演讲的时候, 请关注你自身的状态, 包括你的感受(如紧张、焦虑的程度), 你的想法(如回想起以前类似的场景), 你的身体感觉(如心跳、呼吸、出汗), 你的演讲表现(如表达的流畅和连贯性), 请花一点时间, 感觉一下你自己。”
低自我聚焦组提示为: “在演讲的时候, 请关注听众和周围的环境, 包括听众的反应(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专注程度), 听众可能对这一话题有何看法(如相同或不同见解), 或是环境的物理特征(如房间的明亮程度、电脑屏幕的光线), 请花一点时间, 感觉一下。”
随后, 主试提示被试准备开始演讲, 并即将与12 名听众进行视频连线。屏幕上显示“正在发出视频邀请”并“成功建立连接”后, 开始呈现听众视频, 被试进行 3 分钟的演讲。如被试在过程中停止, 主试鼓励其继续。3 分钟后视频结束, 程序自动退出, 被试离开眼动仪, 取下生理仪测量设备。最后, 被试填写 SFS。实验结束, 主试解释实验真实目的和操作, 并发放被试费。
1.6.1 眼动数据
由于在 3 分钟听众视频中, 前 30 秒均为中性效价, 听众在后 150 秒中呈现情绪反馈, 故仅对后150 秒进行眼动数据分析。在听众窗口中分别划分12 个 204×219 像素的矩形兴趣区, 包含听众的整个头部、脖子和肩膀, 大约占相应听众窗口的 75%。根据听众呈现的情绪效价, 分为正性、中性和负性3 种类型。采用 SMI BeGazeTM 软件的高速事件探测模式处理原始眼动数据, 依次探测眼跳事件、眨眼事件和注视事件, 其中注视事件被定义为两次眨眼或眼跳事件之间、凝视点停留在某一位置的时间段。本研究中使用的是基于注视事件的数据, 分别计算每类兴趣区的总注视时间(对 3 种效价听众的注视事件总时长)以及总注视次数(对 3 种效价听众的注视事件总数)。
1.6.2 生理数据
实验中分别测量 5 分钟基线阶段和 3 分钟演讲阶段的心率数据(单位为 BPM (每分钟心跳速), 由多导仪测量的脉搏数据自动计算得到)和皮肤电数据(单位为 μS (微西门子)), 将两个阶段中的心率和皮肤电数据分别取平均值, 作为该阶段状态焦虑的生理指标。
采用 G*Power 3.1[31]进行统计效力的分析, 其余数据分析由 SPSS 24.0 进行。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和卡方检验统计不同组别在人口学变量和问卷得分上的差异,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检验状态焦虑和眼动数据的结果。如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则进一步分析简单主效应。如分析结果违反球形检验, 则采用 Greenhouse-Geisser 方法校正自由度。成对比较均采用 Bonferroni 校正。所有统计检验均设置 p = 0.05 的 α 水平, 统计结果的效应值均报告 ηp2或 Cohen’s d。
本研究共收集 105 名被试的数据, 其中社交焦虑高分组 51 人(高自我聚焦组 26 人, 低自我聚焦组25 人), 社交焦虑低分组 54 人(高自我聚焦组 26 人, 低自我聚焦组 28 人)。统计效力分析显示, 主要统计结果的效力均达到 0.9 以上, 表明本研究的样本量足够。如表 1 所示, 两组被试的性别和年龄无组间差异, 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高分组的SIAS 与 SPS 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
表1 高低社交焦虑组的分组信息及问卷得分
Table 1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the scale scores of the participants from high and low social anxiety groups
变量高社交焦虑组(N = 51)低社交焦虑组(N = 54)统计检验 MSDMSD 男性人数(男性占比)14 (27.5%)23 (42.6%)χ2(1) = 2.64, p = 0.11 年龄21.162.4522.284.24t(103) = −1.65, p = 0.10, d = −0.32 SIAS得分50.437.5714.286.07t(103) = 27.08, p < 0.001, d = 5.27 SPS得分39.9414.216.634.27t(103) = 15.48, p < 0.001, d = 3.17
说明: SIAS为社交交往焦虑量表, SPS为社交恐怖量表, N为被试人数。
以被试的 SFS 得分为自我聚焦操纵的检验指标, 在高社交焦虑组中, 高自我聚焦组的平均分为17.23 (SD = 2.50), 低自我聚焦的平均分为 14.20 (SD= 3.00), 在低社交焦虑组中, 高自我聚焦组的平均分为 13.77 (SD = 2.60), 低自我聚焦组的平均分为11.32 (SD = 2.84)。以社交焦虑(高 vs.低)和自我聚焦(高 vs.低)为组间自变量, 被试的 SFS 得分为因变量, 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社交焦虑和自我聚焦 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1, 101) = 0.30, p = 0.59, ηp2 =0.003, 自我聚焦的主效应显著, F(1, 101)=25.16, p<0.001, ηp2 = 0.21, 高自我聚焦组的被试报告更高的 SFS 得分, 显示自我聚焦操纵是有效的。此外, 社交焦虑的主效应也是显著的, F(1, 101)=35.03, p<0.001, ηp2 = 0.26, 高社交焦虑组的被试报告更高的 SFS 得分。
由于 7 名被试在演讲中头部晃动过于剧烈, 无法准确地记录眼动数据, 故未纳入眼动数据分析。以社交焦虑(高 vs.低)和自我聚焦(高 vs.低)为组间自变量, 听众的情绪效价(正性、中性和负性)为组内自变量, 被试的总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为因变量, 进行三因素混合重复测量多元方差分析, 3 个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 2。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自我聚焦的主效应显著, F(3, 92) = 3.59, p = 0.017, ηp2 = 0.11, 社交焦虑的主效应显著, F(3, 92) = 3.97, p = 0.010, ηp2 = 0.12, 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著, F(6, 89) =8.75, p < 0.001, ηp2 = 0.37。自我聚焦、社交焦虑和情绪效价的三重交互作用与两两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F 值均小于 1.67, p值均大于 0.14, ηp2 值均小于 0.10。总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两个因变量各自的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对于总注视时间, 社交焦虑和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 F(1.9, 188) = 4.17, p = 0.018, ηp2 = 0.043, 提示高低社交焦虑组在对不同情绪效价的注意分配方面存在不同模式, 见图 1。成对比较分析发现, 低社交焦虑组观看正性听众的总时间显著长于观看负性听众, 均值差异 = 9621.58, p = 0.003, d = 0.66, 边缘显著地长于看中性听众, 均值差异 = 6974.94, p= 0.052, d = 0.48, 低社交焦虑组观看中性听众和负性听众的总时间无显著差异, 均值差异 = −2646.64, p = 0.56, d = 0.21。然而, 在高社交焦虑组中, 各情绪效价之间的成对比较皆不显著, 它们的均值差异都小于 1469.97, p 值均大于 0.9。参数估计分析显示, 低社交焦虑组比高社交焦虑组观看正性听众的时间更长, B = 10747.25, t = 2.56, p = 0.012, ηp2 = 0.065, 两组被试观看中性听众的时长无显著差异, B = 3359.37, t = 0.93, p = 0.35, ηp2 = 0.009, 观看负性听众的时长也无显著差异, B = 3786.96, t = 1.11, p =0.27, ηp2 = 0.013。自我聚焦的主效应显著, F(1, 94) = 7.51, p = 0.007, ηp2 = 0.074, 社交焦虑的主效应显著, F(1, 94) = 10.08, p = 0.002, ηp2 = 0.097, 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著, F(1.9, 188) = 5.75, p = 0.004, ηp2 = 0.058, 成对比较分析显示, 被试观看正性听众的时间长于负性听众, 均值差异 = 5041.64, p = 0.011, d = 0.40, 也长于中性听众, 均值差异 = 4222.45, p = 0.048, d = 0.34, 对负性听众和中性听众的总注视时间无差异, 均值差异 = −819.19, p > 0.9, d = −0.06。自我聚焦与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自我聚焦与社交焦虑的交互作用以及三重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其 F 值都小于2.39, p 均大于 0.094, ηp2均小于 0.025。
表2 各组被试的眼动数据描述
Table 2 Description of eye movement data of the participants in each group
社交焦虑分组自我聚焦分组情绪效价总注视时间/ms总注视次数 MSDMSD 高社交焦虑组 (N=48)高自我聚焦组(N=25)正性18862.0612964.8455.2431.50 低自我聚焦组(N=23)20735.9011999.2263.0044.04 高自我聚焦组(N=25)负性16008.5812750.1350.0039.50 低自我聚焦组(N=23)22665.9713490.6162.6139.22 高自我聚焦组(N=25)中性14647.5410626.2654.3635.21 低自我聚焦组(N=23)22010.4914733.4370.4341.02 低社交焦虑组 (N=50)高自我聚焦组(N=24)正性29980.6217561.5193.6763.32 低自我聚焦组(N=26)31483.1615504.0180.7337.05 高自我聚焦组(N=24)负性15767.699968.8348.6734.35 低自我聚焦组(N=26)26452.9311113.1466.5830.32 高自我聚焦组(N=24)中性22144.0414730.5073.0844.72 低自我聚焦组(N=26)25369.869709.6775.4225.98
误差线表示标准误差, *p < 0.05, **p < 0.01。下同
图1 高、低社交焦虑组在各效价情绪面孔上的总注视时间
Fig. 1 Total fixation duration of the high and low social anxiety groups on each valence area
对于总注视次数, 与上述总注视时间的结果类似, 社交焦虑和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 F(1.8, 188) = 5.68, p = 0.005, ηp2 = 0.057, 表明高低社交焦虑组对不同情绪效价的总注视次数的模式不同, 如图 2 所示。成对比较分析显示, 低社交焦虑组观看负性听众的次数显著少于正性听众的, 均值差异 = −29.58, p = 0.001, d = −0.67, 也显著少于中性听众的, 均值差异 = −16.63, p = 0.003, d = −0.47, 低社交焦虑组观看中性听众和正性听众的次数无显著差异, 均值差异 = 12.95, p = 0.17, d = 0.29。对于高社交焦虑组, 各情绪效价之间的成对比较皆不显著, 均值差异均小于 6.09, p 值均大于 0.6。参数估计分析显示, 高低社交焦虑组对 3 种情绪效价的总注视次数无显著差异, t 值均小于 1.37, p 值均大于 0.18, ηp2 均小于 0.019。社交焦虑主效应显著, F(1, 94) = 4.38, p = 0.039, ηp2 = 0.045, 情绪效价主效应显著, F(1.8, 188) = 8.64, p = 0.001, ηp2 = 0.084, 成对比较显示被试观看负性听众的次数少于正性听众, 均值差异 = −16.20, p = 0.002, d = −0.41, 也少于中性听众, 均值差异 = −11.36, p = 0.003, d = −0.31, 被试对正性听众和中性听众的总注视次数无差异, 均值差异 = 4.83, p = 0.65, d = 0.14。自我聚焦主效应、自我聚焦与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自我聚焦与社交焦虑的交互作用以及三重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F值均小于2.57, p 值均大于 0.084, ηp2 均小于 0.027。
图2 高、低社交焦虑组在各效价情绪面孔上的注视次数
Fig. 2 Count fixation of the high and low social anxiety groups on each valence area
实验中测量了 5 分钟基线阶段和 3 分钟演讲阶段的平均心率和皮肤电数据, 有 7 名被试由于电极掉落和手部动作太多等原因导致数据无效, 未纳入该部分统计分析。演讲阶段的心率和皮肤电分别减去基线阶段的数值, 得到校正心率和校正皮肤电, 结果列于表 3。以社交焦虑(高 vs.低)和自我聚焦(高vs.低)为组间自变量, 校正心率和校正皮肤电为因变量, 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对于心率, 社交焦虑的主效应显著, F(1, 94) = 4.47, p = 0.037, ηp2 = 0.045, 自我聚焦的主效应显著, F(1, 94) = 5.20, p = 0.025, ηp2 = 0.052, 交互作用不显著, F(1, 94) = 0.12, p = 0.73, ηp2 = 0.001。对于皮肤电, 社交焦虑的主效应、自我聚焦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F 值均小于 0.56, p 值均大于 0.45, ηp2均小于 0.006。
表3 各组被试的校正心率和校正皮肤电
Table 3 Adjusted heart rate and adjusted skin conductance level of the participants in each group
社交焦虑分组自我聚焦分组校正心率/BMP校正皮肤电/μS MSDMSD 高社交焦虑组 (N = 47)高自我聚焦组(N = 25)27.1713.743.821.37 低自我聚焦组(N = 22)22.1712.523.592.26 低社交焦虑组 (N = 51)高自我聚焦组(N = 26)22.6111.103.831.53 低自我聚焦组(N = 25)15.8613.403.541.67
本研究采用演讲和自由观看任务[20], 被试在实验室面对屏幕上的 12 名听众进行即兴演讲, 提前录制的听众录像呈现正性、中性和负性的反馈信息, 用眼动仪测量被试在演讲中对不同效价反馈信息的注意。研究中操纵了被试的自我聚焦, 考察高、低社交焦虑个体在模拟的真实的社会化场景中, 自我聚焦如何影响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实验中还测量了被试的皮肤电和心率这两项表征状态焦虑的生理指标, 验证自我聚焦对状态焦虑的影响。
首先, 本研究有效地操纵了自我聚焦, 高自我聚焦组的被试报告更高程度的自我聚焦。同时, 也发现高社交焦虑组的被试具有更高程度的自我聚焦,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高社交焦虑被试往往在社交威胁的条件下会报告更多的自我聚焦, 例如与陌生人对话[5]、被摄像机拍摄[6]或被告知自己的心率能被他人听到[7]等, 而这一情况并未出现在低社交焦虑被试中。
其次, 眼动数据结果显示, 在高自我聚焦条件下, 无论反馈信息的效价如何, 高、低社交焦虑组的被试对反馈信息的总注视时间比低自我聚焦条件下更少, 即两组被试对反馈信息的注意都减少了; 而总注视次数在高、低自我聚焦条件下未呈现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 高、低社交焦虑组在高自我聚焦条件下减少了每次观看外部反馈信息的时长。总注视次数取决于眼跳事件和眨眼事件, 体现的是屏幕上特定刺激对个体的注意捕获, 一般来说, 人类平均发生眼跳事件的频率为 3~5 次/秒, 且眼跳和眨眼事件通常是非自主的[32], 因此本研究的这一结果是较为合理的。然而, 此结果并不符合研究假设, 也与 Heimberg 等[3]对社交焦虑的理论构建不一致。该理论认为, 当社交焦虑个体在社交场合中关注自我的时候, 也会更多地探测到与自己的焦虑状态一致的证据, 自我聚焦会使个体对外部的威胁信息更为警觉。本研究的结果更符合 Clark 等[2]的理论假设, 即自我聚焦会减少个体加工外部刺激和信息的注意资源。相应地, 也与此前一项研究的部分结果一致。该研究发现, 自我聚焦导致社交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注意偏向的减少, 在操纵自我聚焦状态的条件下, 社交焦虑个体在低自我聚焦条件下存在的对厌恶面孔的注意偏向消失了[21]。这提示, 当社交焦虑个体自我聚焦时, 他们对外部刺激的注意加工可能会受到损害。
与此同时, 本研究发现高、低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呈现不同的模式, 高社交焦虑组比低社交焦虑组更少地注意正性反馈信息, 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20]部分一致。同时, 本研究并未发现高社交焦虑组的被试对某一效价刺激的注意偏向, 高社交焦虑组对正性、中性和负性反馈信息的总注视时间以及总注视次数均不存在差异, 尽管这与许多采用反应时任务、发现社交焦虑个体对负性信息存在警觉或回避现象的研究结果[18]并不一致, 但与一些采用眼动测量的研究结果[20,22]是一致的。与之相对的是, 低社交焦虑组注意正性反馈信息的总时间比注意负性反馈信息的总时间更长, 观看正性反馈信息和中性反馈信息的总次数也都多于负性反馈信息。不少研究发现, 低社交焦虑个体存在对积极信息的注意偏差和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远离[20,33]。总的来说, 本研究证实高社交焦虑个体缺乏低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信息的积极偏差。
在状态焦虑方面, 与低自我聚焦条件相比, 高、低社交焦虑组在高自我聚焦条件下的心率均有更多的上升, 而皮肤电没有差异, 部分符合研究假设。有研究表明, 不同生理指标之间缺乏稳定的一致性。例如, 一项研究测量了高、低社交焦虑被试在演讲任务中的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心率及皮肤电, 发现心率的变化与负性情绪的增加显著相关, 而皮肤电的变化不与任何情绪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34]。在另一项研究中, 高社交焦虑被试在演讲任务中比低社交焦虑被试有更高的主观焦虑水平和更快的心跳, 两组被试的皮肤电却不存在差异[20]。这或许解释了以往研究结果的矛盾之处。在实验室情境下操纵自我聚焦状态来考察其对状态焦虑影响的研究中, 大多数研究发现自我聚焦状态会导致更高的自我报告的状态焦虑与生理唤起[24–25], 相关性分析的研究也显示自我聚焦与生理唤起水平的升高有关[26–27], 然而也有研究并未发现自我聚焦与状态焦虑之间的关联[11]。这些不一致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测量状态焦虑的指标不同。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部分相符, 也部分地证实自我聚焦会导致更高的生理唤起。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 本研究验证了 Clark 等[2]对自我聚焦在社交焦虑中所扮演角色的假设: 对自我的关注不仅加剧了个体的焦虑反应, 使焦虑水平升高, 也削弱了个体加工外部信息的能力。这可能导致个体更多地知觉来自内部的线索(如与焦虑有关的想法、信念和焦虑的生理反应等), 基于内部的负性想象来评估自身的社交表现与他人可能会给出的评价, 而非来自外部的实际反馈, 从而进一步激化焦虑反应。对于社交焦虑的临床干预, 本研究结果提示, 需要有针对性地干预自我聚焦。例如, 任务专注训练(task concentration training)旨在提升社交焦虑个体对社交任务本身的专注, 从而降低社交焦虑个体在社交场合中对自身的关注, 类似的注意训练技术则帮助社交焦虑个体增加对外部的注意, 提升注意的广度与在不同刺激之间的注意转换能力, 这也能有效地减少个体的自我聚焦注意, 从而改善焦虑症状[15–16]。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首先, 本研究选取的社交焦虑样本是基于被试自我报告的问卷得分, 故将所得研究结论推广到临床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时需谨慎。不过, 许多研究表明, 社交焦虑个体和达到社交焦虑诊断的临床患者所呈现的症状表现和认知特征存在相似性和可比性[18,35], 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出启示。其次, 本研究中使用眼动仪时要求被试保持固定坐姿, 并将头部置于眼动仪支架, 可能对生理指标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 本研究结果表明, 自我聚焦整体上减少了高、低社交焦虑组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 高社交焦虑组比低社交焦虑组更少地注意正性反馈信息; 相比于低社交焦虑组, 高社交焦虑组呈现更高的心率, 并且高、低社交焦虑组的心率在高自我聚焦条件下均比低自我聚焦条件下更高。
参考文献
[1]钱铭怡. 变态心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83–239
[2]Clark D M, Mcmanus 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ocial phobia. Biol Psychiatry, 2002, 51(1): 92–100
[3]Heimberg R G, Brozovich F A, Rapee R M.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update and extension // Hofmann S G, Dibartolo P M. Social anxiety: clinical,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Waltham, MA: Academic Press, 2014: 705–728
[4]Ingram R E. Self-focused attention in clinical disorders — review and a conceptual-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 107(2): 156–176
[5]Meral Y, Vriends N. Self-image and self-focused attention in a social interaction situation: what is relevant for social anxiety?. Behav Cogn Psychother, 2021: 1–11
[6]George L, Stopa L. Private and public self-awareness in social anxiety.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2008, 39(1): 57–72
[7]Gerlach A L, Mourlane D, Rist F. Public and private heart rate feedback in social phobia: a manipulation of anxiety visibility. Cogn Behav Therapy, 2004, 33 (1): 36–45
[8]余红玉, 李松蔚, 钱铭怡.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聚焦注意特点(综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2): 147–150
[9]刘希童, 王振, 肖泽萍. 自我注意对社交焦虑等精神障碍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 38(8): 996–1000
[10]Woody S R, Rodriguez B F. 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social anxiety in social phobics and normal con-trol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000, 24(4): 473–488
[11]Bögels S M, Mansell W. Attention processes in the maintenance and treatment of social phobia: hypervi-gilance, avoidance and self-focused attention. Clin Psychol Rev, 2004, 24(7): 827–856
[12]Holzman J B, Valentiner D P. Self-focused attention affects subsequent processing of positive (but not negative) performance appraisals.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2016, 50: 295–302
[13]Gaydukevych D, Kocovski N L. Effect of self-focused attention on post-event processing in social anxiety. Behav Res Ther, 2012, 50(1): 47–55
[14]Fang A, Baran B, Beatty C C, et al. Maladaptive 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default mode network connec-tivity: a transdiagnostic investigation across social anxiety an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s.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21, 17(7): 645–654
[15]Fergus T A, Wheless N E. The attention training technique causally reduces self-focus following worry provocation and reduces cognitive anxiety among self-focused individuals.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2018, 61: 66–71
[16]Wechsler T F, Pfaller M, Van Eickels R E, et al. Look at the audienc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shifting attention from self-focus to nonsocial vs. social external stimuli during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o public speaking in social anxiety. Front Psychiatry, 2021, 12: 751272
[17]Cisler J M, Koster E H W. Mechanisms of attentional biases towards threat in anxiety disorders: an inte-grative review. Clin Psychol Rev, 2010, 30(2): 203–216
[18]Bantin T, Stevens S, Gerlach A L, et al. What does the facial dot-probe task tell us about attentional processes in social anxiety?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2016, 50: 40–51
[19]Garcia S E, Francis S M S, Tone E B, et al. Under-stand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negatively biased attention and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positi-vely biased attention is key. Anxiety Stress Coping, 2019, 32(6): 611–625
[20]Lin M, Hofmann S G, Qian M, et al. Attention allocation in social anxiety during a speech. Cogn Emot, 2016, 30(6): 1122–1136
[21]Judah M R, Grant D M, Carlisle N B. The effects of self-focus on attentional biases in social anxiety: an ERP study.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6, 16(3): 393–405
[22]Grisham J R, King B J, Makkar S R, et al. The contributions of arousal and self-focused attention to avoidance in social anxiety. Anxiety Stress Coping, 2015, 28(3): 303–320
[23]Canvin L K, Janecka M, Clark D M. Focussing attention on oneself increases the perception of being observed by oth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pathology, 2016, 7(2): 160–171
[24]Zou J B, Hudson J L, Rapee R M. The effect of attentional focus on social anxiety. Behav Res Ther, 2007, 45(10): 2326–2333
[25]Murakami H, Ohira H. Influence of attention manipu-lation on emotion and autonomic responses. Percept Motor Skill, 2007, 105(1): 299–308
[26]Kim K, Cho S, Lee J H. The influence of self-focused attention on blushing during social interaction. Soc Behav Pers, 2012, 40(5): 747–753
[27]Takano K, Ueno M, Tanno Y. Self-focused thinking predicts nighttime physiological de-arousal. Biol Psy-chol, 2014, 97: 9–14
[28]叶冬梅, 钱铭怡, 刘兴华, 等. 社会交往焦虑量 表和社交恐惧量表的修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2): 115–117
[29]Mattick R P, Clarke J C.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easures of social phobia scrutiny fear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Behav Res Ther, 1998, 36(4): 455–470
[30]Woody S R, Chambless D L, Glass C R. Self-focused att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phobia. Behav Res Ther, 1997, 35(2): 117–129
[31]Faul F, Erdfelder E, Lang A G, et al. G*Power 3: a flexible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program for the social, behavior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Behav Res Methods, 2007, 39(2): 175–191
[32]Mahanama B, Jayawardana Y, Rengarajan S, et al. Eye movement and pupil measures: a review. Fron-tiers in Computer Science, 2022, 3: 733531
[33]Lange W G, Heuer K, Langner O, et al. Face value: eye movements and the evaluation of facial crowds in social anxiety.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2011, 42(3): 355–363
[34]Moscovitch D A, Suvak M K, Hofmann S G. Emotio-nal response patterns during social threat in indivi-duals with 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non-anxious controls. J Anxiety Disord, 2010, 24(7): 785–791
[35]Bar-Haim Y, Lamy D, Pergamin L, et al. Threat-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in anxious and nonanxious individuals: a meta-analytic study. Psychol Bull, 2007, 133(1): 1–24
Effects of Self-Focus on External Attention and State Anxiety in Social Anxiety: Evidence from Eye-Movement and Physiological Measures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elf-focus on attention towards external social feedback and state anxiety of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 in a simulated real social situation, 105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and gave an impromptu speech with pre-recorded audience showing positive, neutral and negative feedback. Self-focus was manipulated through instructions. Eye movements served as indicators of attention toward audience with difference emotional valence. Skin conductance level and heart rate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lf-focus reduced attention to external social feedback among both high and low socially anxious groups. In high self-focus condition, both high and low socially anxious groups exhibited higher heart rate, compared with low self-focus condi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elf-focus impairs processing of external stimuli in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
Key words social anxiety; self-focus; attentional bias; state anxiety; speech task; eye movement